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介绍
期刊订阅
编委会
投稿须知
期刊浏览
网络首发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虚拟专刊
出版伦理
OA政策
联系我们
English
作者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黄荆子与蔓荆子特征图谱及酚类、黄酮类含量测定研究
李国卫, 何嘉莹, 刘潇晗, 邱韵静, 钟春琳, 吴文平, 索彩仙, 孙冬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3
): 379-38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3.003
摘要
(
626
)
PDF(pc)
(1121KB)(
3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特征图谱及多指标含量测定对黄荆子和蔓荆子进行对比研究,在采用UPLC建立黄荆子药材特征图谱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高分辨质谱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指认,指认了其中9个成分,分别为原儿茶酸A、原儿茶醛、4-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异荭草苷、荭草苷、穗花牡荆苷、牡荆苷、异牡荆苷,并进行含量测定,15批黄荆子与12批蔓荆子的9个成分均有一定的差异,从多批次的均值来看,黄荆子的原儿茶酸、原儿茶醛、4-羟基苯甲酸、香草酸、穗花牡荆苷的含量高于蔓荆子,异荭草苷、荭草苷的含量低于蔓荆子;另外牡荆苷、异牡荆苷在蔓荆子中未有检出。本研究采用UPLC特征图谱结合多指标含量测定对黄荆子及蔓荆子进行对比研究,为黄荆子及蔓荆子的药材质量控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牡丹根不同部位成分差异性分析
张树蓉, 赵宏苏, 欧迎雪, 翟宏焱, 吴德玲, 张 村, 张 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2
): 250-25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2.009
摘要
(
559
)
PDF(pc)
(1942KB)(
3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比较了连丹皮、刮丹皮、栓皮、木心、须根这五个牡丹根加工过程中分成的不同部位成分差异,探究牡丹药用部位的科学性,评价牡丹根部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的价值。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建立牡丹根不同部位特征图谱,通过化学计量学进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等模式识别技术对牡丹根不同部位中酚及酚苷组分、单萜及其苷组分、鞣酸组分等类别化学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筛选的10个差异性成分中可指认的7个及含量大于0.1 mg/g的化学成分作为定量分析指标,进行成分含量测定。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连丹皮、刮丹皮和须根三者化学成分相似;木心和栓皮与前三者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木心中化学成分较少,且含量均较低;栓皮化学成分最为丰富,且单萜及其苷类成分占比较大。本研究表明连丹皮、刮丹皮与栓皮等部位在主成分上无显著性差异,为牡丹皮在产地加工中留栓皮去木心提供依据;牡丹须根与木心也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可考虑综合开发利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黄芪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张运辉, 杨梦琳, 周小青, 伍大华, 刘 霞, 李 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2, 34 (
12
): 2119-212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2.12.016
摘要
(
556
)
PDF(pc)
(2201KB)(
4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散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作用机制。通过 TCMSP数据库检索黄芪散的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采用DisGeNET和GeneCards数据库搜集AD靶点,通过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采用R语言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A
β
25-35
诱导PC12细胞损伤作为AD细胞模型,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突触生长,通过透射电镜观察PC12细胞自噬小体,利用试剂盒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最后采用ELISA法和Western blot实验对网络药理学主要预测的生物过程与信号通路进行验证。结果共获得黄芪散44个有效成分,对应靶点134个,与AD相关靶点共102个,KEGG相关信号通路前20条,GO分析前20个生物学过程。细胞实验证实了黄芪散能有效增加PC12细胞的存活率和突触长度,有效促进
A
β
25-35
诱导的PC12细胞自噬小体包裹受损线粒体,降低其炎症因子IL-1
β
、IL-18、TNF-
α
的含量,降低ROS水平,升高LC3Ⅱ/Ⅰ比值,上调PINK1、parkin、BDNF蛋白表达,下调p62、NLRP3蛋白表达。黄芪散可能是通过激活PINK1/parkin通路促进线粒体自噬,降低ROS水平进而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和改善突触可塑性而发挥治疗AD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皂苷类化合物降血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王 月, 苏 蓉, 刘振华, 董 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1
): 159-170.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1.017
摘要
(
538
)
PDF(pc)
(2136KB)(
2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和内分泌紊乱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近年来皂苷类化合物因其降血糖生物活性而被广泛关注,降糖活性的调节可通过多个靶点和信号通路实现,主要包括胰岛素信号通路、基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内质网应激调节通路、PPAR调节通路和游离脂肪酸促进胰岛素分泌以及多通路联合作用。本文着重从降糖信号通路入手,就近十年来皂苷类化合物降血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皂苷类化合物降糖活性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以及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基于UHPLC-Q-Orbitrap-HRMS技术的司卡摩尼亚脂化学成分分析
古丽米热·卡哈尔, 热依木古丽·阿布都拉, 罗玉琴, 吴 涛, 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3
): 427-443.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3.009
摘要
(
535
)
PDF(pc)
(1377KB)(
6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UHPLC-Q-Orbitrap-HRMS技术建立司卡摩尼亚脂中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采用Full MS/dd-MS扫描模式采集质谱数据,根据获得的精确分子量、二级碎片信息,归纳总结裂解途径,结合文献报道和Compound Discover数据库预测,从司卡摩尼亚脂甲醇提取物中共鉴定出92个化合物,包括72个醚溶性树脂糖苷和树脂酸类成分、12个羟基肉桂酰基奎宁酸类和8个醚不溶性树脂酸类。其中,8个醚不溶性树脂酸类(化合物
10
、
12
、
13
、
16
、
17
、
18
、
19
、
20
)和2个三聚体奎宁酸类(化合物
14
、
15
)为本药材中首次发现的化合物。研究结果为今后司卡摩尼亚脂药材及其产品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千里香化学成分研究
王茹茹, 张珊珊, 许红涛, 王永丽, 侴桂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5
): 787-79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5.007
摘要
(
534
)
PDF(pc)
(988KB)(
4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千里香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千里香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千里香脂素(
1
)、8-去甲基川陈皮素(
2
)、ficusal(
3
)、lariciresinol-4′-monomethy ether(
4
)、(±)-5′-methoxy-4′-
O
-methyllariciresinol(
5
)、diospyrosin(
6
)、(-)-9′-
O
-
E
-feruloyl-lyoniresinol(
7
)、7-
O
-methylphellodenol-B(
8
)、欧芹烯酮酚甲醚(
9
)、3,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苯丙酮(
10
)、4′-羟基-5,7-二甲氧基二氢黄酮(
11
)、5-羟基-6,7,3′,4′-四甲氧基二氢黄酮(
12
)、4′-羟基-5,7,3′-三甲氧基二氢黄酮(
13
)、5,7,3′,4′,5′-五甲氧基二氢黄酮(
14
)、2′,4-二羟基-3′,4′,6′-三甲氧基查尔酮(
15
)、2′,3-二羟基-4,4′,6′-三甲氧基查尔酮(
16
)、楝叶吴萸素B(
17
)、2′-羟基-3,4,5,4′,6′-五甲氧基查尔酮(
18
)、2′-羟基-3,4,4′,6′-四甲氧基查尔酮(
19
)、5,8-二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
20
)、3′-羟基-5,6,7,8,4′,5′-六甲氧基黄酮(
21
)、5,3′,5′-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
22
)、5,7,3′-三羟基-8,4′-二甲氧基黄酮(
23
)、3′-羟基-5,6,7,4′-四甲氧基黄酮(
24
)、5,7,3′,4′,5′-五甲氧基黄酮(
25
)、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
26
),其中化合物
1
、
2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
3
~
8
、
10
~
13
、
15
、
16
、
20
~
24
为首次从九里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为首次从千里香中分离得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7.
基于PI3K/AKT/mTOR通路的三百棒促进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自噬并抑制炎症
张宗星, 江 露, 刘道忠, 侯孜明, 田梦杰, 陶柏楠, 冯 佳, 袁 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4
): 573-583.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4.003
摘要
(
494
)
PDF(pc)
(1863KB)(
4
)
可视化
收藏
三百棒来源于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
Toddalia asiatica
(L.) Lam的根,是一种天然土家族中草药,具有抗炎、抗风湿、抗肿瘤、抗微生物等药理活性。其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的特点使之成为当前研究热点。许多天然产物已被证明可通过靶向PI3K/AKT/mTOR介导的自噬来抑制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本项研究通过调节PI3K/AKT/mTOR信号通路来研究三百棒醇提物(
Toddalia asiatica
alcohol extract,TAAE)对自噬的影响,用脂多糖(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建立炎症模型,通过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TAAE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筛选出药物的浓度及干预时间,透射电镜和单丹磺酰尸胺染色检测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中相关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和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采用自噬早期抑制剂(3-MA)和通路PI3K激动剂(740Y-P)进一步验证自噬对炎症和信号通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AAE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自噬泡的形成、自噬体溶酶体融合和降解,降低LPS处理的RAW 264.7细胞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总体而言,本研究结果为三百棒的抗炎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并为临床更好的应用三百棒治疗炎症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诃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机制、质量控制及炮制研究进展
李华爽, 刘永建, 杨洪柳, 刘永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2, 34 (
12
): 2130-214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2.12.017
摘要
(
448
)
PDF(pc)
(1375KB)(
19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对诃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质量控制和炮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诃子内所含化学成分丰富多样,其中含鞣质、酚酸、三萜类成分居多。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表明具有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系统阐述了诃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质量标准、炮制研究以及其自身安全性,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药和进一步对诃子的深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9.
香附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
陈一龙, 励 娜, 储 瑞, 李胜容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4
): 722-73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4.018
摘要
(
435
)
PDF(pc)
(948KB)(
4
)
可视化
收藏
香附为妇科常用药,被认为是调经止痛之要药,临床上一般炮制后使用。本文梳理《中国药典》与各省市炮制规范中关于香附的炮制情况,以及不同炮制品中医理论的功效和现代药理作用,并整理归纳了炮制后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对香附炮制规范的完善和提高、炮制后活性成分及作用机理的发现与探索进行展望,为香附炮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0.
民族药四数九里香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Ⅲ)
周永福, 姚如杰, 黎学明, 杨成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4
): 622-62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4.009
摘要
(
431
)
PDF(pc)
(638KB)(
3
)
可视化
收藏
阐释民族药四数九里香
Murraya tetramera
Huang的药效物质基础。本文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从其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和纯化得15个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和文献数据比对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分别为luteolin-7-
O
-glucoside(
1
)、3,4-dihydroxy benzeneacrylic acid(
2
)、2-hydroxylcinnamie acid(
3
)、3,8-dihydroxy-4-methoxy-coumarin(
4
)、2-methyl-6-hydroxychromone(
5
)、chlorogenic acid(
6
)、methyl caffeate(
7
)、furo[3,2-
α
]carbazole(
8
)、(
E
)-2-((4-hydroxyphenyl)diazenyl)phenol(
9
)、
N
-(2,6-dimethylphenyl)-
N
′-(4′-nitrophenyl)urea(
10
)、九里香碱(
11
)、phorbazole C(
12
)、3-羟苯基喹唑酮(
13
)、
N
-反式阿魏酰基-3-甲基多巴胺(
14
)、6-丙酮基-5,6-二氢血根碱(
15
)。1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到;采用MTS法分析了15个化合物的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结果表明15个化合物对5株肿瘤细胞的体外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
1
、
8
~
15
对人肿瘤细胞株HL-60、A-549、SMMC-7721、SW-480、MCF-7具有较好的抑制增殖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1.
油莎草须根油树脂成分及抗抑郁作用分析
陈 菲, 敬思群, 张俊艳, 刘根梅, 叶 俊, 李玉扩, 曹 庸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4
): 612-62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4.008
摘要
(
378
)
PDF(pc)
(1789KB)(
6
)
可视化
收藏
揭示油莎草须根油树脂抗抑郁作用及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油莎草须根油树脂化学成分;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小鼠模型,从动物行为学、神经递质含量变化、海马组织病理学考察油莎草须根油树脂抗抑郁作用。结果表明:油莎草须根油树脂含有酮类(68.891%)、酯类(8.787%)、醇类(4.258%)、烯类(0.374%)及其他物质(12.879%),主要成分为α-香附酮(59.536%)、吉马酮(5.875%)。CUMS抑郁模型小鼠给药后,油莎草须根油树脂显著缩短了小鼠强迫游泳静止时间,悬尾静止时间;显著提高了中央总路程、平均速度、中央持续时间,油莎草须根油树脂高剂量组明显提升了小鼠血清中5-羟色胺(5-HT)含量、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油莎草须根油树脂高剂量组小鼠海马细胞排列整齐,神经元细胞膜基本完整。油莎草须根油树脂可能通过参与调节 CUMS 抑郁模型小鼠血清中5-HT和NE的表达,修复小鼠海马组织损伤来改善抑郁样行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2.
基于柱前衍生化GC-MS技术探究紫苏叶与白苏叶的质量差异
陈家宝, 杨贵雅, 郭 龙, 齐琳琳, 温春秀, 郑玉光, 王 蕾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1
): 69-7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1.009
摘要
(
378
)
PDF(pc)
(1304KB)(
3
)
可视化
收藏
为比较紫苏叶与白苏叶化学成分差异,采用柱前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紫苏叶与白苏叶的氨基酸、有机酸、糖类、酚酸类等多种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进一步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得到8个显著性差异化合物,分别为
D
-阿拉伯糖醇、
D
-果糖、
D
-半乳糖、
D
-葡糖醇、
D
-山梨糖醇、咖啡酸、麦芽糖、迷迭香酸,其中
D
-果糖、
D
-葡糖醇、咖啡酸、麦芽糖、迷迭香酸在紫苏叶中的相对含量均显著高于白苏叶。上述结果表明紫苏叶与白苏叶中的多种类型非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为不同种质紫苏叶的应用与开发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3.
草果精油提取工艺优化与成分分析
刘巨钊, 鲜梦雪, 孔伟华, 田晓黎, 袁 强, 崔 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5
): 766-780.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5.005
摘要
(
367
)
PDF(pc)
(2439KB)(
2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水蒸气蒸馏法和超声有机溶剂法提取草果精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本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与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法(back-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优化了水蒸气蒸馏法与超声有机溶剂法提取草果(
Amomum tsao-ko
)中精油类成分的工艺,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两种提取法获得的精油成分,并进行模型对比。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泡时间53.00 min、蒸馏时间72.00 min、液固比11.00 mL/g,在此条件下草果精油的提取率为1.59%,共鉴定出34种成分;超声有机溶剂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150.00 W、超声时间27.00 min、液固比6.30 mL/g,在此条件下草果精油的提取率为3.70%,共鉴定出43种成分。尽管使用超声有机溶剂法获得草果精油的提取率高于水蒸气蒸馏法,但得到的精油品质差、颜色深、杂质多,不利于后续的应用。模型对比结果表明,BP-ANN模型比RSM模型在预测提取率方面误差指数更低,拟合度更高,具有更高的精度和预测优势。本研究将为草果精油的高效提取提供可靠的工艺参数,也进一步促进药食同源植物草果的开发利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4.
玉竹全粉的酶解改性及功能品质评价
李慧敏, 张芳铭, 徐 攀, 曹雨欣, 郑 淘, 赵利平, 郑 慧, 杨 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2, 34 (
12
): 2098-210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2.12.014
摘要
(
366
)
PDF(pc)
(2050KB)(
1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酶解方法改善玉竹全粉的应用特性和功能品质,通过比较酶解玉竹全粉与真空冷冻干燥、传统炮制及真空微波干燥制备的玉竹全粉品质特性差异,以评估玉竹全粉酶解改性效果。以果胶酶、纤维素酶和木瓜蛋白酶组成的复合酶对玉竹全粉进行酶解,以物性指标(冲调性和色泽)、化学指标(总多糖和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法考察复合酶用量、时间、温度及pH值对改性玉竹全粉品质指标的影响,并优化工艺参数。采用体外抗氧化能力(Fe
3+
还原能力、DPPH·清除能力和·OH清除能力)及体外降血糖能力(
α
-淀粉酶及
α
-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等指标综合比较酶解改性对玉竹全粉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获得玉竹全粉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用量3%,酶解时间80 min,温度40 ℃,pH值5.5。酶解改性后玉竹全粉Fe
3+
还原能力和·OH清除能力增强,
α
-淀粉酶的抑制能力亦增强,酶解改性提高了玉竹全粉的体外抗氧化和体外降血糖作用。复合酶解改性能有效改善玉竹全粉的应用特性和功能品质,可提升玉竹全粉的保健功能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5.
多穗金粟兰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
朱成光, 张卫青, 张丽萍, 梁 伟 , 冯树慧, 魏美琪, 黄元射, 晏 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2
): 242-24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2.008
摘要
(
360
)
PDF(pc)
(586KB)(
3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多穗金粟兰(
Chloranthus multistachys
Pei)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采用正相硅胶、反相、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从多穗金粟兰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2
R
)-labda-8 (17),13
E
-dien-12,15,19-triol(
1
)、oplodiol(
2
)、长尾粗叶木内酯A(
3
)、ent-8(9)-pimarene-20-hydroxy-16-nor-15-oic acid(
4
)、3
α
,15
β
-dihydroxy-ent-kaur-16-ene(
5
)、inflexarabdonin J(
6
)、秦皮定(
7
)、6-羟基-7,8 -二甲氧基香豆素(
8
)、
N
(
N
′-benzoyl-S*-phenylalaninyl)-
S
*-phenylalaninol benzoate(
9
)、
N
-benzoyl-
L
-phenylalaninol(
10
)、(
R
)-
N
-(1′-methoxycarbonyl-2′-phenylethyl)-4-hydroxybenzamide(
11
)、(
E
)-3-(benzo[d][1,3]dioxol-5-yl)-
N
-phenethylacrylamide(
12
)、flavokawain A(
13
)、stigmast-4-ene-3
β
,6
β
-diol(
14
)、
β
-谷甾醇(
15
)、cycloart-23-ene-3
β
,25diol(
16
)、水合蒎醇(
17
)、香草酸(
18
)、肉桂酸(
19
),除化合物
3
、
12
~
18
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多穗金粟兰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测试化合物
1
~
19
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前列腺癌细胞DU-145和人肺癌细胞A549的体外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13
、
16
和
17
对A549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6.
黄连种子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验证
向益青, 廖海浪, 李 娜, 钟芙蓉, 彭茂瑶, 马云桐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2
): 191-19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2.002
摘要
(
349
)
PDF(pc)
(1799KB)(
7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种子具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为深入挖掘黄连种子促生内生菌,本研究通过平板分离获得种子可培养内生菌,对获得的菌株进行溶磷、固氮、产铁载体和产IAA功能研究,筛选具有促生特性的菌株,结合种子萌发实验进行菌株促生功能验证,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黄连种子可培养内生菌丰富,共分离得到内生菌57株,经16S rRNA鉴定出内生细菌29株,主要分布于芽孢杆菌属
Bacillus
、寡养假单孢杆菌属
Stenotrophomonas
、微杆菌属
Microbacterium
、无色杆菌属
Achromobacter
等13个属。优势菌为芽孢杆菌属(7株)和寡养假单孢杆菌属(7株),分别占总鉴定菌株的24.14%。促生特性研究表明,具有溶磷功能菌株2株,固氮功能菌株9株产铁载体菌株2株,产IAA菌株 6株,其IAA分泌量为64.52~203.57 mg/L。其中既具有溶磷功能又产IAA菌株1株,既溶磷又产铁载体菌株1株,既产铁载体又产IAA菌株1株。
Priestia megaterium
和
A. spanius
可显著提高黄连种子的发芽率。本研究将为揭示种子内生菌的促生机制和顽拗性种子后熟与萌发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微生物菌肥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7.
五种方法提取生姜挥发油的比较研究
晏 菲, 王开亮, 张小飞, 邹俊波, 贾妍卓, 李佳怡, 史亚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2, 34 (
12
): 1999-2010. DOI: 10.16333/j.1001-6880.2022.12.002
摘要
(
329
)
PDF(pc)
(2262KB)(
19
)
可视化
收藏
对5种方法提取生姜挥发油进行比较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team distillation,SD)、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enzymatic hydrolysis-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EHSD)、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ultrasonic-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UASD)、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microwave-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MASD)、压榨法(squeezing,SQ)5种方法提取生姜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化学成分。采用R语言平台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热图分析,比较其成分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显微下观察所得生姜药渣的结构差异。水蒸气蒸馏法、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4种方法得油率分别为0.18%、0.19%、0.21%、0.18%,经GC-MS测定,其所得挥发油成分相似,鉴定化合物59~65种;压榨法得油率为0.10%,鉴定化合物3种,分别为
α
-姜烯、
β
-水芹烯和6-姜烯酚。显微下观察,4种蒸馏法所得药渣单位面积下的油细胞数均少于压榨法。生姜挥发性成分可能受酶、超声、微波的作用而产生变化,以致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化学成分及相对峰面积具有特征差异。压榨法可简便快捷地提取生姜中的
α
-姜烯、
β
-水芹烯及6-姜烯酚。本文为实际应用中生姜挥发油提取方法的选择及生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8.
红花叶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优化及抗急性肝损伤活性研究
马梦鸽, 宋忠兴, 陈 琳, 唐志书, 孔 鑫, 段金廒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1
): 108-11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1.012
摘要
(
318
)
PDF(pc)
(2371KB)(
6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红花叶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Carthamus tinctorius L.leaf,TFCTLL)的提取、纯化工艺。以总黄酮提取率为评价指标,考察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四个提取因素的最佳水平。并采用AB-8大孔树脂对获得的TFCTLL进一步富集纯化。结果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DK〗∶27、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65 min、提取次数2次。纯化工艺确定选用AB-8大孔树脂、用95%乙醇洗脱、pH=7,富集纯化后得到的TFCTLL纯度为61.42%。采用UPLC-TOF-Q-MS法共鉴定了TFCTLL中木犀草苷等4个化学成分。以CCl4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实验结果表明TFCTLL给药组小鼠血清中ALT、AST和TBA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小鼠肝组织病变程度减轻。证明其具有抗急性肝损伤的药效活性。本研究可为红花非药用部位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19.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党参抗氧化损伤研究
廖江敏, 朱 彤, 杨雪峰, 冷崇姣, 杨军宣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2, 34 (
12
): 2110-2118. DOI: 10.16333/j.1001-6880.2022.12.015
摘要
(
306
)
PDF(pc)
(1892KB)(
6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党参中10个单体抗氧化应激的主要机制,并通过构建体外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验证从网络药理学中筛选出的党参代表活性成分对该模型的保护作用。通过联合PubMed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站获得10个单体所有靶蛋白;通过“CTD”数据库查找氧化应激相关靶蛋白;利用STRING构建共同靶点互作网络(PPI);通过Mate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体外培养RAW 264.7巨噬细胞,用
H
2
O
2
诱导损伤RAW 264.7细胞,分为空白组、H
2
O
2
组、党参炔苷、
L
-色氨酸、紫丁香苷组。利用CCK8法、试剂盒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法检进行相关指标的考察。10个单体共预测到214个靶点;共检索到氧化应激相关靶点881个;GO富集分析共涉及到生物过程的条目有20个,分子功能有14个,细胞组分有7个。与H
2
O
2
组相比,药物组细胞活力增强(
P
<0.05),抗氧化酶活力与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均有显著性差异,相关蛋白表达也均有显著性差异。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可得,党参潜在活性成分抗氧化应激可以通过抗氧化酶和Keap1-Nrf2通路发挥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
罗汉果果渣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吴涓江, 黄华学, 李文楚, 王 斌, 龚力民, 盛文兵, 翦雨青, 王 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7
): 1124-1134.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7.003
摘要
(
302
)
PDF(pc)
(843KB)(
5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罗汉果(
Siraitia grosvenorii
)水提果渣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罗汉果果渣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得到了26个化合物,并结合MS、NMR等波谱学手段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齐墩果酸28-
O-β-D
-吡喃葡萄糖苷(
1
)、齐墩果酸3-
O-β-D
-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乙酯(
2
)、(3
α
)-3,29-dihydroxy-7-oxomultiflor-8-ene-3,29-diyl dibenzoate(
3
)、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二醇(
4
)、isomultiflorenol(
5
)、curcasinlignan B(
6
)、urolignoside(
7
)、diospyrosin(
8
)、楝叶吴萸素B(
9
)、4′-羟基苯基乙基香草酸酯(
10
)、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
11
)、山柰酚-7-
O-α-L
-鼠李糖苷(
12
)、山柰苷(
13
)、山柰酚-3-
O-β-D
-吡喃葡萄糖基-7-
O-α-L
-鼠李糖苷(
14
)、山柰酚-3-
O-α-L
-鼠李糖苷-7-
O-β-D
-木糖苷(1→2)-
O-α-L
-鼠李糖苷(
15
)、sagittatin A(
16
)、葫芦烷-5,24-二烯-3β-醇(
17
)、balsaminol E(
18
)、大豆脑苷I(
19
)、
β
-谷甾醇(
20
)、
β
-胡萝卜苷(
21
)、胆甾-5-烯-3
β
,7
α
-二醇(
22
)、2
E
-4-羟基-壬烯酸(
23
)、香兰素(
24
)、对羟基苯乙醇(
25
)、
β
-hydroxypropiovanillone(
26
)。化合物
2
、6
~
11
为首次在葫芦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
、
3
、
4
、
14
~
16
、
18
、
19
、
22
~
26
为首次从罗汉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初步研究了化合物
1
~
26
的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
4
、
5
、
7
、
13
、
19
和
21
能抑制TNF-α生成,化合物
13
和
21
能同时抑制IL-1β、IL-6的生成,
化合物
7
、
19
、
22
能抑制IL-1β的生成,化合物
5
能抑制IL-6的生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1.
溪黄草药材4种基原植物的UPLC特征图谱鉴别研究
萧晓吉, 邱佳佳, 刘军民, 赵双双, 古敬锋, 王德勤, 詹若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6
): 1038-1048.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6.013
摘要
(
291
)
PDF(pc)
(1619KB)(
1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UPLC法建立适用于鉴别溪黄草药材4种基原植物溪黄草
Rabdosia serra
(Maxim.) H.Hara、线纹香茶菜
Rabdosia lophanthoides
(Buch.-Ham.ex D.Don) H.Hara、纤花香茶菜
Rabdosia lophanthoides
var.
graciliflora
(Benth.) H.Hara和长叶香茶菜
Rabdosia stracheyi
(Benth.ex Hook.f.) Hara的特征图谱,并结合特征图谱的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e analysis,OPLS-DA)对4种基原植物的共有成分与差异性成分进行研究。从溪黄草、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菜和长叶香茶菜的特征图谱中分别标定了19、24、26、21个特征峰。除溪黄草外,其他3种基原植物各自样品的相似度较高;但是不同基原植物之间的相似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通过CA、PCA可将溪黄草与其他3种基原植物明显区分,通过OPLS-DA可将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菜和长叶香茶菜区分。该研究建立的UPLC特征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较全面地反映了溪黄草药材4种基原植物的化学成分,方法简便快速、专属性强,可为溪黄草药材的基原鉴别和质量分析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2.
高山蓍中的萜类成分及其降糖活性研究
段江婧, 薛金凤, 赵晨光, 潘 浩, 秦月鸽, 冯卫生, 吴 亚, 薛贵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1
): 62-68.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1.008
摘要
(
280
)
PDF(pc)
(593KB)(
3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高山蓍
Achillea alpina
L.全草中萜类成分及其降糖活性。采用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pre-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采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高山蓍的二氯甲烷部位中分离纯化得到1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是[3
S
-[3
α
,3a
α
,4
α
(
Z
),6
α
,6a
α
,9
α
,9a
α
,9b
β
]],2-butenoic acid,2-methyl-2,3,3a,4,5,6,6a,9,9a,9b-decahydro-6,6a,9-trihydroxy-3,6,9-trimethyl-2-oxoazuleno[4,5-b]furan-4-yl ester(
1
)、10
β
-hydroxyisodauc-6-en-14-al(
2
)、isodauc-6-ene-10
β
,14-diol(
3
)、aphanamol II(
4
)、ent-4(15)-eudesmene-1
β
,6
α
-diol(
5
)、12-羟基-
α
-香附酮(
6
)、1
β
-羟基-
α
-香附酮(
7
)、(
E
)-3,7,11-trimethyl-1,6,10-dodecatriene-3,5-diol(
8
)、2,6,10-trimethyl-3,6,11-dodecatriene-2,8,10-triol(
9
)、黑麦草内酯(
10
)、8-hydroxyphellandral(
11
)、(3
R
,6
R
,7
E
)-3-hydroxy-4,7-megastigmadien-9-one(
12
)、saniculamoid D(
13
)。化合物
1
~
4
、
6
、
8
和
10
~
13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5
、
7
和
9
为首次从植物高山蓍中分离得到。将化合物
1
~
13
在棕榈酸诱导的HepG2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上进行细胞耗糖量的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
5
、
9
和
10
(50 μmol/L)具有良好的逆转胰岛素抵抗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3.
假蒟叶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邵金华, 刘依林, 吕敬崑, 陈小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2
): 231-235.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2.006
摘要
(
277
)
PDF(pc)
(513KB)(
4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假蒟(
Piper sarmentosum
)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假蒟叶的总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7个生物碱类成分,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别鉴定为chaplupyrrolidone C(
1
)、chaplupyrrolidone A(
2
)、chaplupyrrolidone B(
3
)、假蒟酰胺A(
4
)、
N
-3-苯丙酰胺吡咯(
5
)、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酰胺吡咯(
6
)、3-(3,4,5-三甲氧基苯基)丙酰胺吡咯(
7
)。其中,化合物
1
为新的酰胺类生物碱,化合物7为首次从假蒟中分离得到。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试所有分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
1~4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4.
基于响应面法结合总评归一法多指标优选蜜黄芪微波炮制工艺
侯敏娜, 侯少平, 梁润丰, 王 珊, 许海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3
): 467-47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3.013
摘要
(
268
)
PDF(pc)
(1546KB)(
1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响应面法结合总评归一法,优选蜜黄芪的微波炮制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蜜黄芪中总黄酮、总皂苷提取率、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和饮片外观性状的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对蜂蜜用量、闷润时间、炮制时间和微波火力4个因素进行的响应面法优化实验研究。最终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炮制时间81 s、蜂蜜用量34%、微波火力82%、闷润时间6.1 h,此时总黄酮、皂苷、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分别为0.351 0%、0.589 4%、24.71%,饮片外观评分为90。本研究优选得到的微波蜜黄芪炮制工艺合理、稳定、可行,可为蜜黄芪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也为其他中药的炮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5.
炮制加工对天麻化学成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陈 岗, 李 红, 王勇德, 吴 振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3
): 539-54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3.020
摘要
(
267
)
PDF(pc)
(2344KB)(
2
)
可视化
收藏
天麻作为著名名贵药材和药食同源试点品种,其产量和消费量逐年上升,炮制加工对其化学成分及活性的影响成为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本文从炮制加工(以蒸制和干制为代表)对天麻营养成分(如淀粉、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功效成分(如腺苷、多酚及其酚苷和活性多糖等)及天麻微观结构的影响视角深入详细分析了天麻最近5年的研究进展,结果证实在加工过程中天麻化学成分的变化与其微观结构有一定的关联性,揭示了炮制加工影响天麻化学成分及其微观结构的内在原因,最后总结了天麻开发利用现状,为天麻的精细加工及多功能化研发提供了基础与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6.
麦角硫因的抗氧化特性及其干预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高青莹, 徐建雄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6
): 1081-108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6.017
摘要
(
267
)
PDF(pc)
(670KB)(
2
)
可视化
收藏
麦角硫因(ergothioneine,ERG)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含硫氨基酸,因其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衰老能力且天然安全无毒,近年来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广泛应用。麦角硫因作为一种天然高效的抗氧化剂,在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麦角硫因的结构与性质、抗氧化特性,干预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作用与机制等研究进展,为麦角硫因多元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7.
21种药用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筛选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梁 晶, 樊国全, 方 涛, 李 进, 张军高, 周小云, 龚静云, 雷 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4
): 562-572.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4.002
摘要
(
266
)
PDF(pc)
(1682KB)(
3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新疆植物资源的药用活性,本研究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以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拟轮枝镰刀菌等3种棉花致病菌为靶标菌,对21种新疆药用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筛选与测定,然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以及相关数据库和文献对曼陀罗乙醇提取物质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21种植物提取物中曼陀罗对3种棉花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效果,并通过液质联用共鉴定曼陀罗乙醇提取物21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10个生物碱类、4个脂质类、2个酚酸类、2个有机酸类和其他类化合物,其中生物碱类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占总的47.62%,生物碱类物质因具有显著抑菌活性,可能是曼陀罗类物质的主要抑菌活性成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8.
不同产地伏毛铁棒锤HPLC指纹图谱及4种生物碱含量测定
多杰措, 李彩霞, 许显莉, 宋文珠, 马世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2
): 200-20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2.003
摘要
(
246
)
PDF(pc)
(1103KB)(
5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伏毛铁棒锤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4种生物碱成分进行含量测定,为不同产地伏毛铁棒锤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采用ACE excel C
18
PFP(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A)-0.1%磷酸溶液(1 000 mL加2.5 mL三乙胺)(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5 ℃,检测波长215 nm,进样量10 μL。共标定了18个共有峰,指认了12-表欧乌头碱、宋果灵、乌头碱和3-乙酰乌头碱,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 8~1.784 5、0.011 3~3.123 4、0.018 4~2.598 1、0.018 8~0.655 7 mg/g。聚类分析将15批样品分为4类,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了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549%,说明主成分能够综合伏毛铁棒锤药材成分的大部分信息。15批样品相似度范围在0.769~0.952,说明不同批次伏毛铁棒锤样品的差异性较大。该方法可以有效评价不同产地伏毛铁棒锤药材的质量差异,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9.
细果角茴香内生真菌X-396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物脂溶性成分分析
谭 慧, 皮 立, 杨小龙, 安 婷, 郭旭栋, 刘艳萍, 文怀秀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3
): 420-42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3.008
摘要
(
245
)
PDF(pc)
(963KB)(
1
)
可视化
收藏
以藏药细果角茴香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出一株内生真菌X-396。 经形态学观察、ITS 测序与序列比对鉴定内生真菌X-396为间座壳属(
Diaporthe
sp.)真菌
Diaporthe
sp.YG-2015。进一步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该真菌发酵物脂溶性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并通过CCK-8法测定其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发酵物脂溶性成分共鉴定出35个,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麦角甾醇(31.83%)、
β
-谷甾醇(12.00%)和十六酸甲酯(4.22%);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显示,发酵物脂溶性成分对人肿瘤细胞株A549、MCF-7和HepG2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HepG2抑制效果最好,IC
50
为22.65 μg/mL。本研究表明细果角茴香内生真菌X-396发酵物脂溶性成分中具有产生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潜力,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0.
四川小金县野生羊肚菌多糖的结构解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初探
周丽倩, 黄 瑶, 鲁艳, 叶姿妤, 刘欣岚, 丁 祥, 侯怡铃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2, 34 (
12
): 2077-2088. DOI: 10.16333/j.1001-6880.2022.12.012
摘要
(
244
)
PDF(pc)
(2051KB)(
6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热水浸提法从四川小金县的野生羊肚菌中提取多糖(
Morchella esculenta
polysaccharide,ME-P),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质谱连用(GC-MS)和核磁共振(NMR)波谱等技术鉴定ME-P的结构,采用CCK-8法检验ME-P的药物毒性并探寻ME-P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ME-P中含有吡喃糖环,单糖组成为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比例为4∶4∶1;具有1,2,3,4,6-
D
-甘露糖、2,3,4,6-
D
-甘露糖交替连接为主链,1,6-
D
-葡萄糖和1,2,6-
D
-半乳糖作为支链,4-
D
-葡萄糖与1,2,6-
D
-半乳糖连接作为末端糖的重复单位的结构新颖的多糖。ME-P对巨噬细胞(RAW 264.7)无毒害,且有极显著(
D
<0.01)增殖作用,在质量浓度为1.25 μg/mL时对RAW 264.7的增殖率可高达79.5%。同时,对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WT)和胃癌细胞(MFC)均有抑制作用,且均为低浓度时抑制效果较好,在ME-P为1.25 μg/mL时,ME-P对CT26.WT和MFC的抑制率分别为28.20%和34.23%。本研究解析出四川小金县羊肚菌多糖(ME-P)为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的结构新颖的多糖,无毒且对肿瘤细胞显示出显著的抑制作用,该结果为羊肚菌多糖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1.
基于UPLC-Q-TOF-MS技术和PLS-DA分析的五个基原绿绒蒿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李玉凰, 王云红, 张成江, 郭延垒, 秦伟瀚, 刘 翔, 阳 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1
): 80-94.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1.010
摘要
(
243
)
PDF(pc)
(1321KB)(
8
)
可视化
收藏
该研究对不同基原绿绒蒿的化学成分差异与品种分类基础进行了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多刺绿绒蒿、总状绿绒蒿、五脉绿绒蒿、全缘绿绒蒿、红花绿绒蒿共49个批次绿绒蒿药材进行检测,ESI源正、负离子扫描模式,将数据结果导入PeakView 1.2软件,以Formula Finder、Mass Calculators、XIC manager等功能及二级碎片裂解规律进行定性分析,并将定性结果建立已知成分筛查表。将数据代入SIMCA-P 14.1软件中,进行可视化处理,构建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analysis,PLS-DA)数学模型。结果共检测并分析出75种化学成分;PCA及PLS-DA结果表明从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角度出发,多刺绿绒蒿和总状绿绒蒿所含的化学成分种类基本一致,能较好聚集,其他3个基原的绿绒蒿所含化学成分种类差异较大。该研究根据现有文献报道,对绿绒蒿属植物化学成分进行汇总,结合质谱裂解规律对各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推测与对比,为绿绒蒿的品种分类鉴别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2.
两株微生物菌株对阿维菌素降解性能的研究
雒晓芳, 徐开慧, 王迎菲, 王婉莹, 许 瑾, 张禹晗, 陈丽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2, 34 (
12
): 2089-209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2.12.013
摘要
(
241
)
PDF(pc)
(1052KB)(
5
)
可视化
收藏
抗生素滥用问题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寻求一种处理环境中残余抗生素的方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单因素法与多因素法结合的方法,测试枯草芽孢杆菌和志贺氏菌对阿维菌素的降解性能,两株细菌表现出良好的阿维菌素降解性能。随后,利用Box-Behnken design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响应面分析,继而对阿维菌素的降解条件进行优化。枯草芽孢杆菌降解阿维菌素的优化条件为温度35.43 ℃、装样量57.56 mL、菌种液量3.85%,此时可达到理论最大降解率59.15%;志贺氏菌降解阿维菌素的优化条件为温度30.45 ℃、装样量60.24 mL、菌种液量3.56%,此时可达到理论最大降解率65.34%。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及志贺氏菌是降解阿维菌素的性能优良的菌株,其响应面模型确定系数均在90%以上。因此,该模型可用于分析微生物菌株对阿维菌素的降解效果,为实际中微生物菌株降解阿维菌素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3.
基于HPLC-ELSD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的浙贝母与湖北贝母质量差异研究
梁月仪, 李振雨, 吕渭升, 卢晓莹, 杨 洁, 刘晓霞, 位翠杰, 孙冬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7
): 1101-111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7.001
摘要
(
239
)
PDF(pc)
(1746KB)(
3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浙贝母、湖北贝母HPLC-ELSD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定量分析,比较两种贝母属药材的差异。采用Waters ACQUITY HSS T3(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1%三乙胺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1.1 mL/min,梯度洗脱;柱温为38 ℃;蒸发光散射检测;建立浙贝母和湖北贝母HPLC-ELSD指纹图谱,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和5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比较浙贝母和湖北贝母的差异。结果显示,浙贝母指纹图谱标定7个共有峰,而湖北贝母有8个;指认出其中6个峰,分别为伊贝辛、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异贝母甲素、湖贝甲素,其中湖贝甲素为湖北贝母的专属性成分;HCA和PCA均能很好地区分浙贝母和湖北贝母,OPLS-DA共找到4个差异性标志物,含测结果显示,浙贝母中贝母素甲的含量明显高于湖北贝母,而贝母辛、贝母素乙和异贝母甲素的含量则明显低于湖北贝母。该方法可以有效鉴别浙贝母和湖北贝母质量的差异性,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4.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探讨附子-干姜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谢 锋, 段广靖, 李 敏, 兰 卫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1
): 151-158.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1.016
摘要
(
234
)
PDF(pc)
(2302KB)(
4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附子-干姜(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eparata-Zingiberis Rhizoma,AZ)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潜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TCMSP筛选AZ的活性成分;Disgenet数据库获得MI/RI靶点;STITCH数据库获得蛋白互作;用DAVID数据库获得GO功能富集与KEGG信号通路并利用Cytoscape 3.8.0进行绘图;细胞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预测的结果。结果共获得AZ活性成分16个、治疗靶点171个;作图分析发现AKT1、IL6、TNF为潜在靶点;GO富集分析发现AZ可能通过凋亡、炎症、血管舒张发挥治疗作用;KEGG分析发现AZ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体外研究发AZ可使缺氧复氧损伤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提高、降低凋亡率、氧化损伤;提高HIF-α、VEGF、eNOS蛋白的表达。附子-干姜激活HIF/VEGF/eNOS信号通路,降低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凋亡率发挥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5.
不同产地红花椒椒目的全组分分析
吴娟娟, 张加余, 史石磊, 连运河, 程远欣, 武亚明, 蔡兴福, 吴 迪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5
): 837-85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5.012
摘要
(
233
)
PDF(pc)
(2753KB)(
2
)
可视化
收藏
椒目是花椒的主要副产物,目前国内外关于椒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脂方面,对其他有效成分的研究较少。为充分开发椒目资源,本文以金阳、汉源及武都3个产地的红花椒椒目为研究对象,结合化学方法和色谱技术对椒目中的化学成分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产地的椒目样品中共鉴定出92种挥发性成分和28种非挥发性成分,其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羰基类、酯类、萜烯类等化合物,3个产地共有成分共7种;非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酚类、生物碱、脂肪酸、香豆素、木脂素等化合物,3个产地共有成分共18种。同时,本文对椒目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油脂、总糖等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文的系统研究,为进一步开发椒目的食用及商业价值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研究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6.
剑叶龙血树内生真菌
Colletotrichum
sp.B-152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张科涛, 黄之镨, 赵玉瑛, 张 冰, 许小蓉, 许玉潇, 赵 庆, 张晓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2, 34 (
12
): 2056-2062. DOI: 10.16333/j.1001-6880.2022.12.009
摘要
(
230
)
PDF(pc)
(637KB)(
5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色谱技术和波谱学分析从剑叶龙血树内生真
菌Colletotrichum
sp.B-152的培养液和菌丝中,鉴定出了9个化合物:2-hydroxy-4-methyl-1-phenyl-3-pentanone(
1
)、4-methyl-1-phenyl-2,3-pentanediol(
2
)、胸腺嘧啶核苷(
3
)、腺嘌呤核苷(
4
)、(22
E
,24
R
)-ergosta-7,22-diene-3
β
,5
α
,6
β
-triol(
5
)、(4
E
,8
E
)-
N
-
D
-2′-hydroxypalmitoyl-1-
O
-
β
-
D
-glycopyranosyl-9-methyl-4,8-sphingadienine(
6
)、tuberosider(
7
)、 (22
E
,24
R
)-5
α
,8
α
-epidioxyergosta-6,22-dien-3
β
-ol(
8
)、十七烷酸(
9
),其中化合物
1
作为天然产物首次报道,化合物
2
~
4
、
6
、
7
、
9
首次从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
真菌中分离得到。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测定,9个化合物对至少一种指示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
7
和
8
表现出较为广谱的抑菌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7.
高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与发酵条件优化
杨艳红, 张浩铂, 姚心怡, 贺 禧, 王 哲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2
): 221-230.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2.005
摘要
(
216
)
PDF(pc)
(1155KB)(
2
)
可视化
收藏
纤维素是生产生物质能源最广泛、最廉价的原材料,筛选高活性纤维素酶菌株是纤维素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采用刚果红-CMC平板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结合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正交实验筛选菌株AF1的最佳产酶发酵条件。筛选获得 5 株高活力的纤维素酶产生芽孢杆菌,鉴定为2株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3株解淀粉芽孢杆菌(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5株菌的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均大于4.5,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AF1最大达到8.04,优化AF1菌株最佳固体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秸秆粉20 g,NaCl 0.4 g,CaCl
2
0.2 g,麸皮32 g,吐温80 0.2 g ,蛋白胨0.7 g,(NH
4
)
2
SO
4
0.8 g ,KH
2
PO
4
0.5 g,MgSO
4
·7H
2
O 0.04 g,糖蜜0.4 g,吐温20 0.4 g,水115 mL;最佳理化发酵条件为:温度30 °C、pH 6.5、接种量1.5%(OD
600
=1.0)。在最佳条件下发酵42 h,最高酶活达26.904 U/g,为纤维素酶制剂研究和生物能源的开发提供菌株来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8.
基于UPLC-Q-TOF-MS/MS的芒果核化学成分分析
武俊颖, 张武岗, 郎一帆, 黄智超, 杨武亮, 杨 婕, 陈海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6
): 949-965.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6.004
摘要
(
216
)
PDF(pc)
(1564KB)(
6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芒果核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对芒果核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于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合对照品质谱数据及相关文献,对样品中成分的二级质谱数据进行分析,共鉴定出135个化合物,主要包括没食子酸鞣质类47个、黄酮类47个、有机酸类30个、香豆素类3个、环烯醚萜苷类8个,其中17个化合物首次在芒果核中鉴定得出。本实验运用UPLC-Q-TOF-MS/MS 技术对芒果核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解析,可为其后续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9.
不同基原水蛭及其混淆品质量研究
李国卫, 邱韵静, 童培珍, 胡绮萍, 邓立萍, 杨 丽, 孙冬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6
): 997-100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6.009
摘要
(
216
)
PDF(pc)
(1321KB)(
1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水蛭药材特征图谱并同时测定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为不同基原水蛭及其混淆品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本)软件对特征图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7批蚂蟥HPLC特征图谱具有8个共有峰,并通过对照品对比确认其中5个成分,分别为:尿嘧啶、次黄嘌呤、黄嘌呤、水蛭胺C羧基衍生物、水蛭胺B;采用SIMCA-P 14.0软件进行聚类及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均可将不同基原水蛭及其混淆品归为不同的四类;另外,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基原水蛭及其混淆品之间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尿嘧啶、次黄嘌呤的含量均值依次为:蚂蟥>水蛭>柳叶蚂蟥>菲牛蛭;黄嘌呤的含量均值依次为:蚂蟥>水蛭>菲牛蛭>柳叶蚂蟥;水蛭胺C羧基衍生物的含量均值依次为:柳叶蚂蟥>蚂蟥>水蛭>菲牛蛭;水蛭胺B的含量均值依次为:柳叶蚂蟥>蚂蟥>水蛭>菲牛蛭。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可作为不同基原水蛭及其混淆品的质量评价方法,为水蛭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0.
HPLC指纹图谱结合一测多评法的睡莲花药材质量分析
左递军, 李晨阳, 杨 军, 徐 芳, 赵 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
7
): 1112-1123.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7.002
摘要
(
214
)
PDF(pc)
(1626KB)(
2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睡莲花药材HPLC指纹图谱及7种成分一测多评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如下色谱条件建立HPLC指纹图谱:Phenomenex Gemini NX-C
18
(250 mm × 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66 nm。对数据进行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同时以没食子酸为内参物,建立没食子酸甲酯等6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结果显示17批睡莲花药材与参照图谱S16的相似度在0.901~1.000之间,并明确了11个共有峰,对7个共有峰进行了指认;2批市售图谱与S16图谱相似度为0.568和0.730,说明栽培和野生睡莲花药材与市售样品之间化学信息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法、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证明了这一结论。一测多评结果显示,没食子酸甲酯、睡莲酚、老鹳草素、鞣花酸、烟花苷和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0.965 0、0.974 0、1.201 3、0.175 4、1.160 3、2.117 3,RSD分别为0.37%、0.38%、0.32%、1.76%、0.37%和0.08%(n= 8)。一测多评法测定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接近。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法简便可行,在部颁标准的基础上为睡莲花药材质量控制方法的提升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