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探讨乳香治疗急性肾损伤的作用机制
    白 娟, 张 琰, 洪术霞, 史金平, 徐丽婷, 王 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9): 1613-1623.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9.015
    摘要374)      PDF(pc) (2101KB)(127)    收藏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乳香对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疾病的作用机制,并根据结果建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体外模型进行验证。通过TCMSP数据库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出223个药物靶点;应用OMIM、DisGeNet、DrugBank及GeneCards数据库收集到1 245个疾病靶点,通过韦恩图工具获取药物-疾病靶点72个。通过 String 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 PPI 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通过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网络关系图;通过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涉及Toll样受体、TNF、NF-κB等相关信号通路。基于此,通过细胞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HK-2的增殖情况并以此确定分组,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IL-1β、TNF-α的表达情况,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法检测MAPK3、PPARG mRNA相对表达。实验结果表明,在CCK-8实验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的细胞活力逐渐增加(P <0.05);Hoechst33258、ELISA以及Q-PCR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细胞炎性因子的产生能力和JAK2、STAT3蛋白分子量与mRNA相对表达均显著降低(P <0.05)。综上,乳香抗急性肾损伤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为后续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茯苓皮与白茯苓中三萜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与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占慧慧, 丁 婵, 彭思源, 刘 媛, 孟俊华, 肖作为, 崔培梧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9): 1469-147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9.001
    摘要315)      PDF(pc) (1323KB)(72)    收藏
    建立茯苓皮与白茯苓中三萜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为菌物药茯苓的质量控制及标准制定提供依据。采用HPLC法,Agilent 5 TC-C18 (2)色谱柱(250 mm × 4.6 mm,5 μm),以乙腈-0.3%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25 ℃,变波长方式检测,采集波长为242、203 nm,进样量10 μL。建立了茯苓皮与白茯苓中三萜类成分指纹图谱,应用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手段结合相似度评价对实验数据进行识别,以分析不同茯苓样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找出可反映茯苓皮与白茯苓三萜成分特征的关键色谱峰。茯苓皮与白茯苓三萜成分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下确认了6个共有峰,分别为2号峰(茯苓新酸B)、3号峰(去氢土莫酸)、4号峰(茯苓新酸A)、9号峰(去氢茯苓酸)、10号峰(茯苓酸)、12号峰(松苓新酸);不同来源的茯苓样品相同药用部位间相似度均在0.90以上;依据CA和PCA分析结果将茯苓样品药用部位分为两大类。PCA分析结果显示包括代表去氢土莫酸、去氢茯苓酸、茯苓酸成分在内的7个共有色谱峰(3、5和6、8~11号峰)在评价茯苓皮及白茯苓质量时必不可少,其余包括代表茯苓新酸B、茯苓新酸A、松苓新酸成分在内的8个色谱峰(1和2、4、7、12~15号峰)可作为评价茯苓皮质量的特征鉴别峰;白茯苓中15个共有色谱峰间的差异比茯苓皮小。本研究建立的茯苓三萜HPLC指纹图谱和化学模式识别可为不同茯苓药材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千里光化学成分及抗烟草花叶病毒活性研究
    符 滔, 李雅丽, 张 威, 吴江梅, 刘 洋, 罗新香, 闫晓慧, 胡世俊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9): 1554-156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9.009
    摘要305)      PDF(pc) (778KB)(64)    收藏
    对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化学成分及其抗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进行研究,为开发新型植物病毒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综合运用硅胶、凝胶、MCI等多种柱层析方法对千里光地上部分乙酸乙酯萃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利用NMR、MS鉴定其结构;采用活体半叶枯斑法测定化合物对TMV的抑制活性。从千里光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以及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24-烯-环阿尔廷酮(1)、3β-羟基-7β-甲氧基-5-豆甾烯(2)、正三十二烷(3)、乌索酸(4)、豆甾醇(5)、(22E)-ergosta-6,22-diene-3β,5β,8α-triol(6)、山柰酚(7)、3-吲哚甲醛(8)、泽兰黄酮(9)、槲皮素(10)、紫杉叶素(11)、jacaranone(12)、叶绿醇(13)。除化合物7和化合物10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8和化合物13具有较强的抗TMV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芪归多糖的分离纯化及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研究
    刘文娟, 马善波, 鹿纹菲, 崔东晓, 徐顶巧, 乐世俊, 曹 蔚, 唐于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10): 1651-1658.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10.001
    摘要276)      PDF(pc) (1607KB)(40)    收藏
    黄芪-当归配伍为经典补气养血药对,多糖是其重要药效物质。本研究从芪归药对中分离纯化获得6种芪归多糖,CCK-8实验筛选发现其中两种AAPS-1a和AAPS-3a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和肺癌细胞A549抑制作用显著,对HCT116增殖抑制作用最强,IC50值分别为(47.59±1.3)μg/mL和(18.33±2.5)μg/mL;对A549增值抑制作用次之,IC50值分别为(52.12±1.1)μg/mL和(170.21±2.3)μg/mL。同时,AAPS-1a和AAPS-3a显著诱导HCT116和A549细胞发生凋亡,HCT11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4%和46.5%;A549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3%和33.0%。结构特征分析表明,AAPS-1a和AAPS-3a为分子量分别为7.3×105、8.5×104 Da的均一多糖。本研究从芪归药对中筛选获得具有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芪归均一多糖,为阐明芪归多糖抗肿瘤结构基础研究提供重要实验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经鼻吸入复方精油提神醒脑的药效、作用机制及初步安全性研究
    刘小金, 刘日群, 郑 琴, 杨 明, 胡鹏翼, 李字棋, 肖淑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9): 1591-160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9.013
    摘要265)      PDF(pc) (2293KB)(70)    收藏
    评价复方精油吸嗅对小鼠提神醒脑的功效、作用机制及安全性。采用昆明小鼠经鼻吸嗅复方精油,通过自主活动行为学测试、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综合评价复方精油提神醒脑的功效;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小鼠血、脑内神经递质多巴胺(DA)和谷氨酸(GLU)含量,Western blot研究复方精油对小鼠不同脑区多巴胺受体D1R蛋白水平的影响,阐明提神醒脑作用机制;单次高剂量吸嗅给药急性毒理学实验考察复方精油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复方精油化学成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复方精油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吸嗅3 d,每日均能显著提高运动距离(P<0.01)、平均速度(P<0.01),缩短休息时间(P<0.01),显著提高小鼠自主活动;连续吸嗅精油3 d,能显著缩短睡眠总时长(P<0.01),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ELISA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复方精油显著提高小鼠血、脑内DA、GLU的含量(P<0.05,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复方精油均显著上调小鼠海马、下丘脑、前额皮层和其他脑组织D1R蛋白水平(P<0.05)。单次高剂量吸嗅实验,复方精油对小鼠体重、血细胞相关指标、肝肾功能均无显著性影响,HE染色病理切片表明复方精油对脑、鼻、肺、肝、肾等组织无病理性损伤。GC-MS结果显示,复方精油中L-薄荷醇(24.54%)含量最高,其次为丁香酚(16.25%)、L-薄荷酮(7.78%)、冰片(7.30%)、L-石竹烯(5.29%)、1,8-桉叶素(3.40%)。复方精油对小鼠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同时吸嗅安全性较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脑内DA和GLU含量,上调不同脑区D1R蛋白水平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究黄芩有效成分对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效果验证
    叶敬榕, 刘 瑞, 程 成, 张凤英, 杨 雪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9): 1602-1612.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9.014
    摘要264)      PDF(pc) (2851KB)(84)    收藏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中药黄芩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黄芩有效成分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效果。在TCMSP、Swiss ADME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中检索获得黄芩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在GeneCards、OMIM、DisGeNET、TTD和PharmGKB数据库中检索获得酒精性肝病相关的疾病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相互作用网络;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黄芩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有效成分-靶点-通路”互作网络,并筛选出黄芩有效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结果,采用体外细胞实验初步验证预测结果。将黄芩有效成分进行ADME筛选后共获得27个,且这27个有效成分可以通过257个基因靶点对酒精性肝病起到治疗作用,其中关键核心靶点有SRC、AKT1、PIK3R1、STAT3、PIK3CA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黄芩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癌症的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化学致癌-活性氧物种、前列腺癌等;分子对接结果提示山姜素或将是黄芩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关键有效成分之一;体外细胞实验证实山姜素可显著改善大鼠肝细胞BRL 3A的酒精性损伤状态。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细胞实验的结果可以分析并推断中药黄芩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方式对酒精性肝病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其中山姜素作为关键有效成分之一,可为进一步利用黄芩开发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相关药物提供依据及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辣木叶多糖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与机制研究
    Hosameldeen Mohamed Husien, 彭伟龙, 刘明江, 伯若楠, 李金贵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10): 1659-1668.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10.002
    摘要264)      PDF(pc) (1469KB)(27)    收藏
    探讨辣木叶多糖(Moringa oleifera leaf polysaccharide,MOLP)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制。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模型对照组(DSS组)、MOLP-L(25 mg/kg)、MOLF-M(50 mg/kg)、MOLF-H(100 mg/kg)组,通过饮用4% DSS诱导小鼠UC模型。试验期间每日记录各组小鼠体重情况和疾病活动指数(DAI)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IL-10、HMGB1和结肠组织MPO含量;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TNF-α、IL-1β、IL-10、HMGB1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MyD88、P65、p-P65、IκBα和p-IκBα的表达;16S rRNA高通量测序探究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DSS组小鼠一般状况下降,体重减轻,结肠长度缩短,DAI和病理切片损伤评分均显著增加(P<0.001);TNF-α、IL-1β、HMGB1含量和MPO活性显著升高(P<0.001),结肠组织中TLR4、MyD88、p-P65和p-IκBα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01)。与DSS组相比,不同剂量MOLP处理组明显改善上述病变和炎性指标,显著提升了IL-10的表达,作用结果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且MOLP可以改善UC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恢复菌群平衡。研究结果提示MOLP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和相对丰度进而发挥防治UC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体外实验验证探讨龙葵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温 馨, 胡锦航, 程 敏, 宋忠兴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10): 1782-1793.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10.015
    摘要264)      PDF(pc) (3022KB)(16)    收藏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讨龙葵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利用TCMSP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和文献挖掘等方法收集龙葵的活性成分7种,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与乳腺癌相关靶基因110个,运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将潜在靶点导入STRING 11.5数据库中获取PPI网络,使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694个结果。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128个结果(P < 0.05),涉及癌症、PI3K/Akt、MAPK等相关的信号通路。运用AutoDock-vina 1.1.2软件对龙葵中的7种关键活性成分,梣皮树脂醇、β-胡萝卜素、谷甾醇、薯蓣皂苷元、澳洲茄碱、胆固醇及槲皮素与潜在靶点AKT1、ESR1、EGFR、SRC、MAPK1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预测的关键成分薯蓣皂苷元与核心靶点AKT1和EGFR等具有较好的结合性。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薯蓣皂苷元可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薯蓣皂苷元可调控EGFR、AKT1以及p-AKT1蛋白的表达,同时薯蓣皂苷元可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综上结果表明,龙葵抗乳腺癌的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DA-MB-231细胞增殖及凋亡等过程相关,且通过两个关键靶基因AKT1和EGFR发挥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蜡梅属植物精油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何德颖, 肖薇依, 黎 成, 邹峥嵘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9): 1624-163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9.016
    摘要255)      PDF(pc) (1502KB)(77)    收藏
    蜡梅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药用植物,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精油是蜡梅属植物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包括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和脂肪族化合物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具有抑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和止咳平喘等药理活性,对血管性痴呆、急性肺损伤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文对蜡梅属植物精油中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生源合成途径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整理,对相关的生物活性作简要概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蜡梅属植物资源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槟榔化学成分、药理、毒性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策力木格, 许 良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8): 1431-144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8.016
    摘要254)      PDF(pc) (1421KB)(31)    收藏
    槟榔是我国常用的中药材,被列为四大南药之首,槟榔果实又为咀嚼嗜好品,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又具毒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槟榔研究逐渐深入,槟榔中化学成分类型较多,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作用等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槟榔特有化学成分、可测成分、传统药性功效、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入血成分和等多个方面进行槟榔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筛选可作为槟榔质量标志物的首选成分及备选成分。为建立槟榔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细辛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张 瑜, 张 红, 李 宁, 陈 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10): 1794-180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10.016
    摘要241)      PDF(pc) (1374KB)(58)    收藏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茎,其主要含有挥发油类、木脂素类、黄酮类和多糖类等化学成分。现代药理学和临床研究表明细辛具有镇痛抗炎、抗氧化、抗菌、止咳平喘、抗抑郁、抗癌、降血压等多种药理活性,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多种疼痛、痰饮喘咳等病症。基于对细辛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归纳总结,结合其质量控制研究现状,从亲缘性、特征性成分、有效性、药动学、化学成分可测性及中药配伍等方面对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初步预测出马兜铃酸Ⅳa、甲基丁香酚、黄樟醚、L-细辛脂素、L-芝麻脂素、2-甲氧基-4-乙烯基酚、三甲氧基甲苯、1,8-桉叶素、β-细辛醚、卡枯醇、水鬼蕉宾碱、山柰酚等成分可作为细辛质量标志物的候选化合物,以期为建立质量标准、深入研究及综合利用等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荆芥挥发油对脂多糖致抑郁样模型小鼠的抗抑郁作用研究
    秦甜甜, 胡靖文, 曾九僧, 刘 蓉, 曾 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9): 1480-1485.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9.002
    摘要233)      PDF(pc) (1014KB)(59)    收藏
    观察荆芥挥发油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抑郁样模型小鼠的抗抑郁作用,探究其对NOD样受体热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containing 3,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腹腔注射LPS建立抑郁样小鼠模型,给药组分别灌胃给予荆芥挥发油和盐酸氟西汀,给药结束进行糖水偏好试验和飞溅试验,评价荆芥挥发油的抗抑郁作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含量;尼氏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组织CA3区神经元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组织NLRP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及Iba-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荆芥挥发油(100、50 mg/kg)能明显提高小鼠糖水偏好率及延长小鼠梳洗时间,表现出抗抑郁样行为作用;同时能降低小鼠血清IL-18及TNF-α含量,增加小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尼氏小体数目,显著下调海马部位NLRP3、ASC、Caspase-1及Iba-1的蛋白表达量。荆芥挥发油能改善模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表现出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和小胶质细胞激活,从而减轻神经炎症反应与神经元损伤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淫羊藿苷对抑郁症模型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的调控作用
    曹利华, 高 松, 王笑雨, 王真真, 贺红娟, 李 娜, 白 明, 苗明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2): 187-195.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2.001
    摘要220)      PDF(pc) (1659KB)(16)    收藏
    探索淫羊藿苷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将SPF级KM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盐酸氟西汀组(10 mg/kg)、淫羊藿苷高(50 mg/kg)、低(25 mg/kg)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56 d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建立抑郁症模型。造模第1 d开始灌胃给予各组小鼠相应药物,连续56 d。于给药后第53~56 d,进行行为学测试。末次给药后,取材。酶联免疫吸附剂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脑组织匀浆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PCR)检测脑组织中IL-6、IL-10、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分化簇20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06,CD206)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iNOS、CD206蛋白表达。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BV-2),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淫羊藿苷的细胞毒性。BV-2细胞暴露于100 μg/mL脂多糖及15 μg/mL、25 μg/mL的淫羊藿苷24 h后,收集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iNOS、CD206蛋白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致抑郁症模型制备成功,淫羊藿苷可降低抑郁症小鼠脑组织IL-6水平及IL-6、iNOS mRNA表达,升高脑组织IL-10、5-HT、DA、NE水平及IL-10、CD206 mRNA表达;降低脑组织iNOS蛋白,升高CD206蛋白表达;改善模型小鼠抑郁症样行为。淫羊藿苷可降低LPS刺激的BV-2细胞iNOS蛋白表达,升高CD206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淫羊藿苷抑制小胶质细胞M1表型转化,促进M2表型转化,从而改善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谱效关系和成分敲除探讨独一味总黄酮抗类风湿关节炎的关键成分
    陈瑞鑫, 康点点, 詹琥珀, 蒋桂华, 蒋运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11): 1833-184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11.001
    摘要219)      PDF(pc) (1153KB)(10)    收藏
    为探讨独一味总黄酮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关键成分,阐明独一味治疗RA的药效物质基础,本研究建立了独一味总黄酮的指纹图谱,13批独一味总黄酮指纹图谱共标示了8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3个共有峰。同时基于13批独一味总黄酮样品对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活力的影响,建立了独一味总黄酮抗RA的谱效关系,结果表明木犀草苷和木犀草素为独一味总黄酮抗RA的关键成分。采用成分敲除技术探讨独一味总黄酮中木犀草苷成分抗RA的药效,并比较了等摩尔量木犀草苷和木犀草素对照品分别对FLS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犀草苷和木犀草素成分均能显著抑制FLS细胞活力(P<0.01),且二者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结合独一味总黄酮HPLC图谱中木犀草苷含量明显高于木犀草素,表明木犀草苷为独一味总黄酮抗RA的关键成分之一,可为临床运用独一味治疗RA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药单体活性成分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林 浩, 代伟宏, 刘昌江, 王先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9): 1637-164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9.017
    摘要217)      PDF(pc) (1312KB)(52)    收藏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频发的重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逐年攀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虽然多种化疗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其潜在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致使患者依从性差,进而导致化疗以失败告终。基于此,亟待挖掘高效低毒的抗结直肠癌药物以应对现实的临床治疗窘境。中药单体成分作为中药发挥药效的主要效应物质,在临床抗结直肠癌方面优势凸显。与合成类化学制剂相比,其来源丰富,安全性高,在结直肠癌防治方面呈现出较大潜力。因此,本文从化学活性物质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中药单体活性成分的抗结直肠癌作用和主要分子机制,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对中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中药单体成分抗结直肠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枸杞愈伤组织抗氧化活性成分差异
    曾晓倩, 周笑如, 刘春环, 刘 学, 杨 成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9): 1495-1504.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9.004
    摘要209)      PDF(pc) (1862KB)(61)    收藏
    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枸杞愈伤组织抗氧化活性成分富集的影响。以枸杞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分别以0.25 mg/L 1-萘乙酸+0.125 mg/L 6-苄氨基嘌呤(NB)和0.25 mg/L 2,4-二氯苯氧乙酸+0.125 mg/L 激动素(DK)为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愈伤组织培养,以DPPH自由基清除法检测不同愈伤组织的抗氧化活性,在相同浓度下NB抗氧化活性是DK的1.9倍。基于UH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对两组样品进行代谢物分析,共鉴定出752种代谢物,其中55种的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为氨基酸类和糖类;KEGG分析发现差异代谢通路主要为ABC转运蛋白通路。ABC转运蛋白的功能差异可能是导致枸杞愈伤组织抗氧化活性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基于GC-MS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白术挥发性成分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吴姣姣, 刘 东, 张 莉, 夏 佳, 杨 雨, 唐 飞, 陈 璐, 敖 慧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8): 1305-1313.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8.003
    摘要207)      PDF(pc) (1838KB)(10)    收藏
    建立白术挥发油指纹图谱,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对白术挥发油质量标志物(Q-Marker)进行初步预测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白术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对11批白术饮片挥发性成分进行相似度评价、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筛选挥发油中的Q-Marker候选成分;对筛选的Q-Marker候选成分进行靶点搜集和网络药理学分析,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预测白术挥发油的Q-Marker。结果显示11批白术饮片挥发油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0,提示不同产地和批次的白术饮片挥发油成分整体组成上具有一致性;PCA分析显示浙江产区白术分布更集中,HCA分析显示当分类距离为15时,浙江产区的4批白术被聚为一类,这表明道地产区的白术挥发油质量更稳定;根据GC-MS共有成分得到白术挥发油中10个Q-Marker候选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这些成分涉及19个关键靶点和66条通路。本研究初步预测棕榈酸、β-桉叶醇、γ-榄香烯、榄香醇和苍术酮是白术挥发油的Q-Marker,为白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他类似中药材的质量标志物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实验验证研究黄芪提取物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机制
    宋丽娅, 李丽华, 毕思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3): 520-52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3.015
    摘要202)      PDF(pc) (1307KB)(26)    收藏
    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黄芪提取物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平台(TCMSP)、UniProt、GeneCards和OMIN数据库获得黄芪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得HIE的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黄芪提取物“活性成分-药物靶点”网络。应用PDB和TCMSP数据库获取分子结构,使用SYBYL-X2.1软件进行模拟分子对接。建立大鼠动物试验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TCMSP数据库,共得到黄芪提取物的70个活性成分及其350个相关靶点,去除重复靶点和基因注释后,最终获得“黄芪提取物”有效成分的120个靶点。通过将黄芪提取物的120个靶点与HIE的前242个靶点(相关性分数>5)相映射,筛选出黄芪提取物治疗HIE的18个潜在靶点,发现4-羟基肉桂酸、顺式阿维酸、黄芪紫檀烷苷、常春藤皂苷元、华良姜素为关键活性成分。将18个潜在靶点输入STRING中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共发现3个核心靶点(degree值>30),分别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2(nitric oxide synthase 2,NOS2)、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动物实验显示,黄芪提取物能够降低大鼠模型海马组织内的NOS2、PTGS2、MAPK4、CASP8蛋白表达。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实验验证得出黄芪提取物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通路起到抑制神经元凋亡、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灯盏细辛总咖啡酰奎宁酸调控PI3K/Akt/FoxO3a通路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研究
    普元柱, 陈海丰, 苏 灿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5): 737-74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5.001
    摘要197)      PDF(pc) (2222KB)(24)    收藏
    研究灯盏细辛总咖啡酰奎宁酸(caffeoylquinic acid from Erigeron breviscapus,EBCQA)的抗衰老作用,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以线虫为模型,观察EBCQA对其寿命、氧化抗性、热抗性、运动能力、DAF-16入核、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腹腔注射D-半乳糖构建衰老大鼠模型,检测EBCQA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胸腺和脾脏系数、肝脏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protein kinase B,Akt)、磷酸化Akt(phosphp-Akt,p-Akt)、叉头框蛋白O3a(forkhead box class O3a,FOXO3a)、磷酸化FOXO3a(phosphp-FOXO3a,p-FOXO3a)表达,以及肝脏和血清中SOD、GSH-Px、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EBCQA能够延长野生型线虫寿命,并提升其氧化抗性、热抗性和运动能力,但对线虫PI3K、Akt、FoxO3a同源体突变株寿命没有显著影响;EBCQA能促进DAF-16入核,通过DAF-16提升线虫的SOD、GSH-Px、CAT活性,降低MDA水平。在D-半乳糖诱导衰老大鼠中,EBCQA给药显著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提升胸腺和脾脏系数,降低PI3K、Akt、p-Akt、p-FoxO3a表达和MDA含量,增强SOD、GSH-Px、CAT活性。以上结果表明,EBCQA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和Akt激活、降低FOXO3a磷酸化、促进FOXO3a入核和转录活性、提升抗氧化酶活性和抑制氧化应激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HS-SPME-GC-TOF-MS结合ROAV分析花果香型红茶特征香气成分
    王金源, 张佳慧, 庄莉萍, 林宏政, 封娇, 田维素, 陈章盛, 郝志龙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12): 2015-202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12.001
    摘要194)      PDF(pc) (1546KB)(29)    收藏
    为探究永泰菜茶与金牡丹加工的花果香型红茶特征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HS-SPME-GC-TOF-MS)技术,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与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金牡丹红茶和6个永泰(Y-122、Y-127、Y-128、Y-170、Y-192、Y-193)加工的花果香红茶香气成分。7个红茶样中共鉴定出82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醇类、酯类、醛类、酮类、酸类、烯类等,其中醇类、酮类、酯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依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筛选出21种特征挥发性物质(VIP>1,P<0.05),进一步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筛选出13种特征香气物质(VIP>1,ROAV>1.00),其中橙花叔醇、苯乙醇和己酸叶醇酯是构成金牡丹红茶果香带花香的特征香气物质,水杨酸甲酯是Y-122呈现杏仁香的特征香气物质,芳樟醇是Y-127呈现馥郁花香带果香的特征香气物质,γ-壬内酯和α-法呢烯为Y-192呈现清花香带果香的特征香气物质。可见,7个花果香型红茶香气特征物质存在差异,具有花果香特征的芳樟醇、水杨酸甲酯、γ-壬内酯和α-法呢烯是永泰菜茶红茶的关键呈香物质,为特殊香型红茶种质资源挖掘与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云南不同产地阳春砂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及其活性研究
    俞 静, 李宜航, 尹翠云, 邓招游, 唐德英, 张丽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9): 1540-1553.  
    摘要193)      PDF(pc) (1494KB)(65)    收藏
    分析云南西双版纳和马关产阳春砂(Amomum villosum Lour.)内生真菌的分布、种群差异及其抗氧化、抗菌潜力,并为获取新型天然活性代谢产物提供资源。通过植物组织表面灭菌法分离纯化阳春砂内生真菌,利用ITS序列分析进行种属鉴定。同时用滤纸片法评价真菌发酵物对5株细菌的抑制作用,采用总还原力、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法评价真菌发酵物的抗氧化活性。从两个产区阳春砂中共分离鉴定出77株内生真菌,其中西双版纳阳春砂中鉴定了39株,优势菌属为PenicilliumColletotrichumXylariaDaldiniaDiaporthe;马关阳春砂中鉴定了38株,优势菌属为PenicilliumPhanerochaetePyrenochaetopsisNeopestalotiopsisCladosporium。马关阳春砂内生真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高于西双版纳阳春砂,二者间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222 2。抗菌结果显示菌株BSR 18、BSR 32、BSR 34和MSR 15具有较强活性;而抗氧化结果表明菌株BSR 10和BSR 18具有较强活性。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两地阳春砂内生真菌多样性,并进一步对其活性进行了筛选。两地间内生真菌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丰富的多样性,部分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开发天然活性物质的来源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基于靶点机制的抗阿尔茨海默病天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黄丹蓉, 程亚敏, 冯紫涵, 申刚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10): 1808-181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10.017
    摘要191)      PDF(pc) (1258KB)(21)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且死亡率亦随之升高,是当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性问题。AD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层次多靶点。而天然产物中存在丰富多样的靶向AD的活性成分,是抗AD新药发现的源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本文以AD不同发病机制假说中涉及的各类靶点为切入点,对近年来发现的单靶点和多靶点抗AD的天然活性成分进行总结评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以期为抗AD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油茶叶多酚的提取及其对常见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研究
    谢水香, 雷彩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9): 1562-1568.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9.010
    摘要186)      PDF(pc) (1155KB)(57)    收藏
    目前关于油茶多酚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的报道十分匮乏。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油茶叶多酚的提取率,确定了最佳的提取条件;分析了不同浓度多酚对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并对抑菌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30的液料比、60%的乙醇浓度、60 min的超声波处理后,多酚提取率最高,达14.01%。每克油茶叶中加入0.80 g β-环糊精,可使多酚提取率提升至22.92%。10%的多酚对新月弯孢霉、假禾谷镰刀菌、链格孢、草莓多主棒孢霉、大丽轮枝菌、葡萄座腔菌、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率高达78.52%。多酚处理对植物病原真菌体内的可溶性蛋白的代谢过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是植物病原真菌对化学胁迫适应过程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本研究结果为油茶的综合开发以及植物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网络药理学的杜仲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曾 梅, 王朝晖, 王志辉, 龙雨青, 曾 娟, 周新茹, 周日宝, 刘湘丹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8): 1283-129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8.001
    摘要181)      PDF(pc) (3700KB)(10)    收藏
    通过建立杜仲不同部位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杜仲潜在质量标志物。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理论依据,结合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对杜仲Q-Marker进行初步预测分析,对63批杜仲不同部位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杜仲相关成分的靶点和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预测杜仲的Q-Marker。本研究建立了63批杜仲不同部位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00,经筛选得到8个化合物,173个靶点,包括PIK3R1、HRAS、AKT1、EGFR、SRC等11个核心靶点,涉及氨代谢、癌症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癌症蛋白聚糖、PI3K-Akt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等主要通路,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图。预测绿原酸、芦丁、京尼平苷为杜仲叶潜在Q-Marker,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为杜仲皮潜在Q-Marker,京尼平苷酸、京尼平苷、桃叶珊瑚苷为杜仲雄花潜在Q-Marker,将绿原酸、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为杜仲果荚潜在Q-Marker。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基于UFLC-QTRAP-MS/MS技术分析三叶崖爬藤不同部位的多元活性成分
    陈海杰, 周永逸, 薛 佳, 邹立思, 吴 楠, 袁嘉欢, 刘训红, 程建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8): 1322-133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8.005
    摘要181)      PDF(pc) (2284KB)(11)    收藏
    基于三叶崖爬藤不同部位中60种多元活性成分的差异,对不同部位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采用超快速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线性离子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三叶崖爬藤块根、茎、叶中60种活性成分的含量,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部位间差异活性成分,并对不同部位进行了质量等级排序。含量测定结果显示,60种活性成分总含量在不同部位中的分布规律为叶>茎>块根,分别达到了14 263、11 583、4 603 μg/g;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部位样本分类明显,差异较大;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及方差分析显示,8种活性成分可作为区分不同部位的活性成分标志物;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部位等级排序为叶>茎>块根,叶的整体质量优于其他两个部位。本实验结果可为三叶崖爬藤不同部位多种活性成分的快速鉴定及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参考,也为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与抗炎作用研究及UPLC-Q-Orbitrap HRMS分析
    黄李璐, 夏厚林, 冯丽萍, 叶 磊, 严 鑫, 熊 静, 冯五文, 胡 攀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9): 1528-153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9.007
    摘要178)      PDF(pc) (1551KB)(59)    收藏
    研究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与抗炎作用,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CCK-8法测定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木芙蓉叶不同极性部位浓度为25~200 μg/mL,对HaCaT细胞和RAW 264.7细胞无毒性。利用H2O2诱导HaCaT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发现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能最显著降低细胞内ROS含量(P<0.001);采用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炎症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能抑制TNF-α、IL-6、iNOS、COX-2炎症因子的表达,从细胞水平发现木芙蓉叶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UPLC-Q-Orbitrap HRMS)对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的分析,鉴定出28个化学成分:10个黄酮类、9个有机酸类、2个香豆素类、2个酚类、2个核苷类及3个其他类成分,黄酮类成分和有机酸类成分是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其主要的活性物质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木芙蓉叶的药效物质基础以及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盾叶薯蓣响应低磷胁迫的生理代谢及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王庆婷, 耿晓桐, 李雅静, 张 娟, 刘庆普, 龚海燕, 雷敬卫, 谢彩侠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9): 1569-1582.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9.011
    摘要172)      PDF(pc) (3435KB)(54)    收藏
    为探讨盾叶薯蓣在低磷胁迫下的生理变化、甾体皂苷类成分代谢及基因表达的响应特征,本研究选取河南南阳产盾叶薯蓣进行模拟低磷胁迫实验,在不同时期对根际基质中的磷含量(全磷、速效磷、磷酸铝盐、磷酸铁盐、磷酸钙盐)和土壤酸性磷酸酶(soil acid phosphatase,S-ACP)活性、植株根系发育特征(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总表面积),各部位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甾体皂苷类成分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确定盾叶薯蓣响应低磷胁迫的关键时期,并利用RNA-Seq测序对关键时期盾叶薯蓣根茎、叶片、地上茎3个部位中的基因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低磷胁迫处理后盾叶薯蓣根际基质中易吸收态磷含量显著降低,其抗氧化酶(POD、SOD)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升高,根系发育受阻;低磷胁迫可明显影响盾叶薯蓣中甾体皂苷的合成与积累,且不同部位响应特征不同;胁迫初期为盾叶薯蓣响应低磷胁迫的关键时期;响应低磷胁迫关键时期的盾叶薯蓣基因表达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对三个处理组不同部位基因表达量与代谢通路进行分析,分别从盾叶薯蓣根茎、叶片、地上茎3个部位中挖掘到239、211、237个差异基因,涉及萜类骨架、有机酸、肌醇的生物合成等多个代谢通路。上述研究结果说明盾叶薯蓣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水平对表型性状和生理代谢过程进行调节来响应低磷胁迫,本研究为研究盾叶薯蓣响应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基于U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探究尖尾芋抗乳腺癌作用机制
    王 鹏, 陈 娅, 彭兰淳, 郑青竹, 陈 厅, 彭江丽, 彭求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4): 675-693.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4.015
    摘要169)      PDF(pc) (4079KB)(17)    收藏
    本研究通过UPLC-Q-TOF-MS/MS技术、网络药理学策略探究尖尾芋石油醚部位抗乳腺癌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通过4T1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验证尖尾芋石油醚部位(petroleum ether fraction of Alocasia cucullata,EAC)体内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基于UPLC-Q-TOF-MS/MS数据获取EAC化学成分41个,包括11种芳香类成分、8种萜类成分、5种生物碱类成分、4种脂肪酸类成分、2种香豆素类成分和11种其他类成分;基于鉴定出的化合物通过网络药理学得到556个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发现MAPK1、Bcl-2等10个核心靶点,富集分析发现核心靶点可能通过MAPK、PI3K-Akt等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乳腺癌作用,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毛地黄毒苷配基等活性成分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ERK、Bcl-2、Bax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抗乳腺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EAC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生长趋势渐缓,肿瘤质量减少,抑瘤率逐渐增加;EAC中、高剂量组脾脏指数有显著性差异,EAC低剂量组脾脏指数效果不显著(P<0.05);HE染色观察到给药组肿瘤组织中细胞排列疏松,轮廓不清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发现EAC高、中剂量组、5-氟尿嘧啶阳性对照组的IL-1β、TNF-α含量均降低。动物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EAC均能下调MAPKs信号通路中p-ERK蛋白的表达(P <0.01),而对ERK、JNK、p-38、p-JNK、p-p38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EAC能显著升高小鼠乳腺癌组织中Bax/Bcl-2蛋白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综上,尖尾芋石油醚部位能下调p-ERK蛋白水平,促进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4T1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乌药中3个新的倍半萜
    李业生, 白旭岚, 许红涛, 侴桂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4): 555-56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4.001
    摘要167)      PDF(pc) (1018KB)(31)    收藏
    研究乌药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乌药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倍半萜,分别鉴定为linderaggredin B1(1)、乌药酮酸A(2)、乌药酮酸B(3)、chlorahupetolide K(4),其中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为首次从樟科中分离得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中麻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范锡玲, 曹彦刚, 焦新棉, 郑晓珂, 冯卫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3): 415-422.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3.005
    摘要163)      PDF(pc) (683KB)(16)    收藏
    研究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干燥草质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哮喘活性。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Toyopreal HW-40C柱色谱以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对中麻黄草质茎的50%丙酮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22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4-甲氧基肉桂酸(1)、肉桂酸(2)、ω-hydroxypropioguaiacone(3)、threo-8S-7-methoxysyringylglycerol(4)、3-(2,4′-dihydroxy-3′,5′-dimethoxyphenyl)propanoic acid(5)、8-hydroxy-9-methyl-7-(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propanone(6)、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7)、2-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8)、异咖啡酸甲酯(9)、trans-syringin(10)、cis-syringin(11)、(4R)-4-hydroxy-4-(2-hydroxypropan-2-yl)cyclo-hex-1-ene-1-carboxylic acid(12)、7-羟基-α-松油醇(13)、去氢吐叶醇(14)、脱落酸(15)、黑麦草素内脂(16)、(E)-3-(3-hydroxybut-1-enyl)-2,4,4-trimethylcyclohexa-2,5-dienone(17)、3-(3′-hydroxybutyl)-2,4,4-trimethylcyclohexa-2,5-dienone(18)、对异丙基苯甲酸(19)、p-cymen-7-yl β-D-glucopyranoside(20)、acyclic 7-hydroxygeranic acid(21)、7,7-dimethylbicyclo[3.1.1]hept-2-ene-1-carboxylic acid(22),其中化合物3~6810~1417~19212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同时经体外抗哮喘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114能够显著抑制β-氨基己糖苷酶的释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南五味子药材UPLC指纹图谱及一测多评法研究
    刘晓霞, 位翠杰, 冯涌微, 张芳平, 段志文, 谢文凯, 何民友, 李振雨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1): 1-12.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1.001
    摘要163)      PDF(pc) (1396KB)(13)    收藏
    建立南五味子药材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和6种木脂素类成分一测多评法(QAMS),为南五味子药材质量标准提高提供参考。采用UPLC法建立南五味子药材指纹图谱,运用聚类分析(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以五味子酯甲为内参物,建立五味子酯丙、五味子酯乙、安五脂素、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酯丁的一测多评法,并与外标法(ESM)测定结果对比,判断方法的准确性。14批南五味子药材指纹图谱确定了15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7个成分,分别为原儿茶酸、五味子酯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酯乙、安五脂素、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丁,其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5以上;通过聚类分析(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式分析(OPLS-DA)可以将南五味子药材分为4类,峰1(原儿茶酸)、峰2、峰4、峰6、峰7(五味子酯乙)、峰8、峰9、峰12、峰15共9个成分是导致产地差异性的主要标志物。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测定的五味子酯丙、五味子酯乙、安五脂素、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酯丁含量结果无显著差异。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可靠,为南五味子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僵蚕药材蛋白质分级指纹图谱建立及产地鉴定相关分子研究
    宋美营, 王立勇, 王巧宇, 张林松, 徐卫东, 汤建, 闻崇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9): 1486-1494.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9.003
    摘要162)      PDF(pc) (1581KB)(64)    收藏
    建立云南与四川僵蚕药材的总蛋白质指纹图谱及分级指纹图谱,对比分析以发现其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分子并进行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其用于产地鉴定的可行性。提取两种僵蚕的酸溶、碱溶、水溶及醇溶性总蛋白质,对其进行丙酮分级沉淀,对所得样品进行SDS-PAGE指纹图谱对比分析,对所得差异条带进行LC-MS/MS分析,数据库检索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两种僵蚕的总蛋白质指纹图谱相似度很高,难以据此进行产地鉴定;两种僵蚕的分级指纹图谱则有较显著差异,有望用于产地鉴定;依据分级指纹图谱差异共鉴定出β-葡萄糖苷酶、抗胰凝乳蛋白酶、抗胰蛋白酶、含脂肪酶结构域蛋白等273种蛋白质。云南与四川僵蚕的蛋白质组成及其分级指纹图谱存在显著差异,有望用作产地鉴定的分子依据;醇溶蛋白质构建分级指纹图谱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及更好的分辨率;分级指纹图谱技术具有简便易行、分辨率较高的优点,为其他中药材的产地鉴定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黄姜花花的化学成分、抗氧化、酶抑制活性及抗炎作用研究
    丁芙蓉, 贾小演, 吴相欢, 吴 霞, 杨 念, 刘雄利, 田民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1): 13-25.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1.002
    摘要159)      PDF(pc) (1727KB)(15)    收藏
    研究黄姜花花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抗氧化、酶抑制活性及抗炎作用。本文采用回流提取法制得黄姜花花水提物和醇提物,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UHPLC-Q-Orbitrap MS)分析其提取物化学成分,共鉴定出58种化合物,包括11种酚类和18种黄酮类化合物。黄姜花花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较强,同时能够抑制α-葡萄糖苷酶、酪氨酸酶、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提取物在无毒范围内(62.5、125、250 μg/mL)能显著降低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促炎症介质(NO和PGE2)和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过度分泌。本实验为黄姜花花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黄精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汪 成, 叶 菊, 何旭光, 唐媛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5): 881-89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5.017
    摘要159)      PDF(pc) (2669KB)(16)    收藏
    中药黄精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或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的干燥根茎,用药历史悠久,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具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之功效,用于治疗肺虚燥咳、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本文对黄精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行综述,并基于其药理活性、药效物质、植物亲缘学、药材配伍、加工炮制和网络药理学等研究,预测分析了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初步确定黄芩素、甘草素、β-谷甾醇、薯蓣皂苷元、5,4′-二羟基黄酮、3′-甲氧基大豆苷、新甘草苷和黄精多糖为黄精的质量标志物,为黄精质量控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杜仲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现代应用研究进展
    李婉玉, 张家旭, 谢兴文, 石晓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5): 900-91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5.018
    摘要156)      PDF(pc) (2133KB)(19)    收藏
    杜仲叶是一种传统中药,现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同时其作为一种药食两用中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现代研究表明,杜仲叶主要含有黄酮类、酚酸类、木脂素类、环烯醚萜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神经保护和骨保护等药理作用。目前已研制和开发出较多以杜仲叶为主药或原料的药品、保健品和食品,在医疗、化工和养殖业等多个领域均有应用。该文通过检索近20年国内外对杜仲叶的相关研究报道,对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应用进行整理总结,为后续杜仲叶的研究及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金线莲苷的研究现状
    张闻婷, 杨旻静, 梅 瑜, 王继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2): 348-35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2.017
    摘要156)      PDF(pc) (1097KB)(9)    收藏
    金线莲苷(kinsenoside),一种从药用植物金线莲中提取的天然生物活性糖苷,已被证明具有显著的药理功效。本文通过收集金线莲苷的相关研究文章,尤其针对近几年更新发表的研究成果,整理分析后将金线莲苷的研究现状主要分为3方面,即:金线莲苷的基本信息,包括化学结构、来源物种及影响积累的因素;金线莲苷的分离提取、定性定量检测、人工合成方法总结;金线莲苷的药理作用,包括降血糖、降血脂、保肝作用及缓解骨病变等。鉴于金线莲苷的原材料资源匮乏,人工种植成本昂贵导致的市场应用受限,我们认为通过提高开唇兰属植物中金线莲苷的提取效率,开发更多含有金线莲苷的植物,或以栽培效率和人工合成技术的进步等方式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而在药理研究方面,我们支持通过在大型灵长类动物上进行剂量毒性试验,开发靶向治疗策略提高治疗准确性,以及精确金线莲苷使用的干预时间点等试验为金线莲苷在未来临床实践中的转化应用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南海海绵Dactylospongia elegans的二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康永锋, 武改芳, 李 立, 甘建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8): 1357-1363.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8.008
    摘要156)      PDF(pc) (705KB)(20)    收藏
    利用溶剂分步萃取、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ODS柱层析和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中国南海海绵Dactylospongia elegans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手段并结合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dactylospene F(1)、scalarin(2)、honulactone A(3)、honulactone B(4)、honulactone E(5)、honulactone F(6)、honulactone I(7)、honulactone J(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海绵中分离得到。对8个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34在10 μmol/L时对脂多糖诱导的一氧化氮生成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5.5%、48.5%、46.0%,且对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无细胞毒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五岭龙胆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彭江丽, 王 鹏, 彭求贤, 李 娟, 李顺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3, 35 (10): 1716-1723.   DOI: 10.16333/j.1001-6880.2023.10.007
    摘要154)      PDF(pc) (1025KB)(29)    收藏
    研究五岭龙胆(Gentiana davidii Franch.)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综合应用硅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分离技术,对五岭龙胆7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系统分离纯化,并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及与文献数据比对等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共分离鉴定15个化合物,分别为熊果酸(1)、乌发醇(2)、ursaldehyde(3)、28-norurs-12-en-3β-ol(4)、齐墩果酸(5)、β-amyrin-n-nonyl ether(6)、vanillyl glycol(7)、β-谷甾醇(8)、β-胡萝卜苷(9)和anemarrhenoside B(10)、正二十六烷(11)、正三十一烷醇(12)、1,5-bis β-D-glucopyranosyloxy-2-(3′,3′-dimethylallyl ) benzene(13)、2,4-二叔丁基苯酚(14)和2,2′-oxybis(1,4-di-tert-butylbenzene)(15)。化合物71415为龙胆属首次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五岭龙胆首次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15进行抗炎活性筛选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化合物15和9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释放的NO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火麻叶中大麻二酚提取工艺的响应面法优化及不同部位含量分布
    张一宁, 于志琪, 屈施旭, 刘同歌, 张玉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3): 369-37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3.001
    摘要154)      PDF(pc) (1164KB)(20)    收藏
    本文研究一种超声波辅助提取火麻叶中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的方法,同时分析火麻不同部位的CBD含量。首先建立CBD的HPLC检测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超声提取功率、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火麻叶中CBD提取率的影响;利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Box-Benhnken实验设计确定并验证CBD的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并检测火麻不同部位CBD含量。实验表明:采用Agilent HC-C18柱(250 mm×4.6 mm,5 μm),检测波长:220 nm,流速:1.0 mL/min,柱温:28 ℃,流动相:甲醇-水=90∶10,等度洗脱,在此条件下的分离效果和峰型较好,并且结果准确可靠,稳定性好。以甲醇为提取溶剂,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功率320 W,提取温度81 ℃,提取时间26 min,料液比1∶22 g/mL,在此条件下得到CBD含量的平均值为79.53±0.26 mg/g。火麻嫩叶中CBD含量最高,其余依次为老叶、种子和茎,根中含量最低。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是一种高效的大麻二酚提取方法,且作为一种天然产物资源,大麻二酚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不同道地产区黄芩的主要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
    刘雨然, 郭梦佳, 杨立新, 瞿 燕, 潘晓丽, 杨 滨, 李 化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6): 919-92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6.001
    摘要147)      PDF(pc) (1616KB)(9)    收藏
    探究山东莱芜与河北承德两个道地产区黄芩的黄酮特征指纹图谱及其抗氧化能力的谱-效关系。在构建黄芩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指纹图谱的基础上,采用体外抗氧化法测定25批不同道地产区黄芩对DPPH、ABTS、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计算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法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构建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25批样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83,确定了16个共有峰,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法(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确认了12个化合物。两个道地产区的黄芩均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ABTS和O2-自由基能力,其中山东莱芜黄芩的抗氧化能力优于河北承德黄芩。OPLS-DA所建的两个模型,均可成功区分两个道地产区的黄芩,且黄芩苷、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是二者的差异性标志成分。谱效分析发现,黄芩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相互间可能对DPPH、ABTS、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黄芩谱效评价模式,可用于不同道地产区黄芩品质的评价,可为中药材的道地性研究提供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