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黄精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汪 成, 叶 菊, 何旭光, 唐媛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5): 881-89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5.017
    摘要499)      PDF(pc) (2669KB)(468)    收藏
    中药黄精为百合科、黄精属植物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或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的干燥根茎,用药历史悠久,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具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之功效,用于治疗肺虚燥咳、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精血不足、内热消渴等。本文对黄精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行综述,并基于其药理活性、药效物质、植物亲缘学、药材配伍、加工炮制和网络药理学等研究,预测分析了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s,Q-marker)。初步确定黄芩素、甘草素、β-谷甾醇、薯蓣皂苷元、5,4′-二羟基黄酮、3′-甲氧基大豆苷、新甘草苷和黄精多糖为黄精的质量标志物,为黄精质量控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九华黄精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张 宇, 夏宬涵, 吴江平, 王国栋, 韩 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7): 1149-115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7.006
    摘要470)      PDF(pc) (707KB)(395)    收藏
    研究“十大皖药”品种——九华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 in Jiuhua Mountain)块状根茎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综合采用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九华黄精生药材的8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并通过1H NMR、13C NMR、HR-ESI-MS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分别为polygodoside H(1)、polygonatumoside G(2)、25(S)-funkioside B(3)、typaspidoside A(4)、芦丁(5)、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6)、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9)、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10)、5-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1)、4-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2)、3,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3)、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4)、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5)、对羟基肉桂酸甲酯(16),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九华黄精中分离得到。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1~35~8均能够有效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释放NO,且无细胞毒作用,IC50值范围为8.28~41.85 μmol/L,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炎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灯盏细辛总咖啡酰奎宁酸调控PI3K/Akt/FoxO3a通路延缓衰老的作用机制研究
    普元柱, 陈海丰, 苏 灿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5): 737-74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5.001
    摘要462)      PDF(pc) (2222KB)(425)    收藏
    研究灯盏细辛总咖啡酰奎宁酸(caffeoylquinic acid from Erigeron breviscapus,EBCQA)的抗衰老作用,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以线虫为模型,观察EBCQA对其寿命、氧化抗性、热抗性、运动能力、DAF-16入核、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影响。腹腔注射D-半乳糖构建衰老大鼠模型,检测EBCQA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胸腺和脾脏系数、肝脏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Akt/protein kinase B,Akt)、磷酸化Akt(phosphp-Akt,p-Akt)、叉头框蛋白O3a(forkhead box class O3a,FOXO3a)、磷酸化FOXO3a(phosphp-FOXO3a,p-FOXO3a)表达,以及肝脏和血清中SOD、GSH-Px、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EBCQA能够延长野生型线虫寿命,并提升其氧化抗性、热抗性和运动能力,但对线虫PI3K、Akt、FoxO3a同源体突变株寿命没有显著影响;EBCQA能促进DAF-16入核,通过DAF-16提升线虫的SOD、GSH-Px、CAT活性,降低MDA水平。在D-半乳糖诱导衰老大鼠中,EBCQA给药显著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提升胸腺和脾脏系数,降低PI3K、Akt、p-Akt、p-FoxO3a表达和MDA含量,增强SOD、GSH-Px、CAT活性。以上结果表明,EBCQA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和Akt激活、降低FOXO3a磷酸化、促进FOXO3a入核和转录活性、提升抗氧化酶活性和抑制氧化应激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基于UPLC-Q-TOF-MS/MS和网络药理学探究尖尾芋抗乳腺癌作用机制
    王 鹏, 陈 娅, 彭兰淳, 郑青竹, 陈 厅, 彭江丽, 彭求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4): 675-693.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4.015
    摘要401)      PDF(pc) (4079KB)(428)    收藏
    本研究通过UPLC-Q-TOF-MS/MS技术、网络药理学策略探究尖尾芋石油醚部位抗乳腺癌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通过4T1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验证尖尾芋石油醚部位(petroleum ether fraction of Alocasia cucullata,EAC)体内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基于UPLC-Q-TOF-MS/MS数据获取EAC化学成分41个,包括11种芳香类成分、8种萜类成分、5种生物碱类成分、4种脂肪酸类成分、2种香豆素类成分和11种其他类成分;基于鉴定出的化合物通过网络药理学得到556个潜在作用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发现MAPK1、Bcl-2等10个核心靶点,富集分析发现核心靶点可能通过MAPK、PI3K-Akt等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发挥抗乳腺癌作用,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毛地黄毒苷配基等活性成分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pERK、Bcl-2、Bax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抗乳腺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EAC低、中、高剂量组肿瘤生长趋势渐缓,肿瘤质量减少,抑瘤率逐渐增加;EAC中、高剂量组脾脏指数有显著性差异,EAC低剂量组脾脏指数效果不显著(P<0.05);HE染色观察到给药组肿瘤组织中细胞排列疏松,轮廓不清晰。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发现EAC高、中剂量组、5-氟尿嘧啶阳性对照组的IL-1β、TNF-α含量均降低。动物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EAC均能下调MAPKs信号通路中p-ERK蛋白的表达(P <0.01),而对ERK、JNK、p-38、p-JNK、p-p38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EAC能显著升高小鼠乳腺癌组织中Bax/Bcl-2蛋白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综上,尖尾芋石油醚部位能下调p-ERK蛋白水平,促进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4T1乳腺癌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岳西小黄姜精油提取优化及成分分析
    马卓云, 王洪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4): 562-57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4.002
    摘要393)      PDF(pc) (1028KB)(462)    收藏
    为了确定岳西小黄姜精油最佳提取工艺,探究不同提取方法对小黄姜精油得率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建立岳西小黄姜挥发性物质GC-MS检测方法。该研究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水蒸气蒸馏法、超声-酶解协同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黄姜精油。比较各方法的精油得率,选择得率最高的方法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超声-酶解协同辅助水蒸气蒸馏法的精油得率最高,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5(g/mL)、超声温度50 ℃、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20 min、复合酶用量(半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1∶1)40 U/g、酶解温度40 ℃、酶解pH值5.5、酶解时间2 h、提取时间45 min。在此条件下精油得率为3.28%。对精油提取后的姜渣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经超声-酶解协同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姜渣细胞完整性破坏最为严重,说明该方法对精油的提取更为彻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法和超声-酶解协同辅助水蒸气蒸馏法从鲜姜中共提取鉴定出7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HS-SPME提取法鉴定出49种,超声-酶解协同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鉴定出60种。本研究为小黄姜精油提取提供了新思路,并为生姜深加工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讨莪术-鳖甲药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周玉娇, 廖珊珊, 高 攀, 杨钰敏, 李秋杏, 秦旭华, 金沈锐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5): 856-86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5.015
    摘要390)      PDF(pc) (3045KB)(410)    收藏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实验验证探讨莪术-鳖甲药对(Curcumae Rhizoma-Trionycis Carapax,CRTC)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首先搜集鳖甲和莪术的化学成分和靶点信息;然后将两味药的作用靶点合并去重。使用疾病数据库以获取肝纤维化的相关基因。提取CRTC和肝纤维化的交集靶点,进一步对“药物-潜在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进行可视化展示。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以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然后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可视化,再用Autodock Vina软件实现分子对接模型的构建。最后通过体内实验对网络药理学预测的靶点及通路进行实验验证。共筛选得到CRTC与肝纤维化的交集靶点共65个。PPI网络中筛选得到度值排名前四的靶点分别为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ive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涉及的生物过程有1 025条,细胞组分有41条,分子功能有84条;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49条通路,其中关键通路有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IL-6、STAT3等核心靶点与其对应成分均有良好的结合活性。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证实CRTC能改善肝纤维化的病理学形态,且显著抑制了IL-6、EGFR、STAT3的表达。综上所述,CRTC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与网络药理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的IL-6/EGFR/STAT信号轴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杜仲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现代应用研究进展
    李婉玉, 张家旭, 谢兴文, 石晓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5): 900-91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5.018
    摘要381)      PDF(pc) (2133KB)(467)    收藏
    杜仲叶是一种传统中药,现收录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同时其作为一种药食两用中药,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现代研究表明,杜仲叶主要含有黄酮类、酚酸类、木脂素类、环烯醚萜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压、降血脂、神经保护和骨保护等药理作用。目前已研制和开发出较多以杜仲叶为主药或原料的药品、保健品和食品,在医疗、化工和养殖业等多个领域均有应用。该文通过检索近20年国内外对杜仲叶的相关研究报道,对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应用进行整理总结,为后续杜仲叶的研究及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基于UPLC-Q-TOF-MS/MS联和GNPS技术对凤凰雪茶的化学成分分析
    吴 娟, 龚友兰, 滕建裕, 王雅静, 冯 敏, 周思倩, 龙红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9): 1484-1498.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9.004
    摘要373)      PDF(pc) (2239KB)(414)    收藏
    凤凰雪茶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具有较大的应用开发价值,本研究拟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MS)联和全球天然产物交互分子网络(global natural products social molecular networking,GNPS)技术对凤凰雪茶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鉴定。在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质谱数据,通过软件分析、数据库匹配、对照品比对等鉴别出相应化合物,并根据MS/MS碎片的相似性创建分子网络。从凤凰雪茶中共鉴定出58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33个黄酮类、11个酚类、4个生物碱类、3个三萜类和其他类化合物。原儿茶酸-4-葡萄糖苷、杨梅素-3-芸香糖苷、积雪草酸等32个化合物首次在葡萄科蛇葡萄属得到鉴定,并进一步探讨了各类别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以及黄酮类网络节点的关联分析。本研究运用液质联用结合GNPS技术可以快速实现对凤凰雪茶的成分的系统性分析,为其探究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补阳还五汤加减通过Nrf2/ARE信号通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
    范增光, 袁 野, 欧阳效强, 赵永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4): 644-652.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4.011
    摘要362)      PDF(pc) (2661KB)(400)    收藏
    基于益心祛瘀化痰法,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调控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 2,Nrf2)/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信号通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本研究选取ApoE-/-小鼠进行模型复制,模型复制成功后分为模型组、补阳还五汤加减低、中、高剂量组、阿托伐他汀组、C57BL/6J背景的ApoE-/-小鼠空白组。第9周开始灌胃,连续灌胃4周。HE及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窦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ve protein product,AOPP)、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表达水平;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1,SIRT1)、Nrf2、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genase-1,HO-1)及醌氧化还原酶l(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NQO-1)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HO-1、NQO1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加减能够改善AS模型小鼠主动脉窦病理学改变(P<0.01);降低主动脉斑块中AOPP、ROS表达水平(P<0.01);升高小鼠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表达水平(P<0.01),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表达水平(P<0.01);升高SOD、GSH-Px表达水平(P<0.01),降低MDA表达水平(P<0.01);上调小鼠主动脉中SIRT1、Nrf2、HO-1及NQO1蛋白表达水平(P<0.01);并可以上调小鼠主动脉中HO-1、NQO1基因的mRNA表达(P<0.01)。提示补阳还五汤加减通过调控氧化应激损伤发挥抗AS的作用,可能与Nrf2/ARE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金线莲苷的研究现状
    张闻婷, 杨旻静, 梅 瑜, 王继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2): 348-35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2.017
    摘要349)      PDF(pc) (1097KB)(435)    收藏
    金线莲苷(kinsenoside),一种从药用植物金线莲中提取的天然生物活性糖苷,已被证明具有显著的药理功效。本文通过收集金线莲苷的相关研究文章,尤其针对近几年更新发表的研究成果,整理分析后将金线莲苷的研究现状主要分为3方面,即:金线莲苷的基本信息,包括化学结构、来源物种及影响积累的因素;金线莲苷的分离提取、定性定量检测、人工合成方法总结;金线莲苷的药理作用,包括降血糖、降血脂、保肝作用及缓解骨病变等。鉴于金线莲苷的原材料资源匮乏,人工种植成本昂贵导致的市场应用受限,我们认为通过提高开唇兰属植物中金线莲苷的提取效率,开发更多含有金线莲苷的植物,或以栽培效率和人工合成技术的进步等方式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而在药理研究方面,我们支持通过在大型灵长类动物上进行剂量毒性试验,开发靶向治疗策略提高治疗准确性,以及精确金线莲苷使用的干预时间点等试验为金线莲苷在未来临床实践中的转化应用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一株类芽孢杆菌的鉴定及抗菌活性探究
    陈 利, 黄 升, 苏国旗, 杨飞云, 黄金秀, 齐仁立, 刘作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9): 1499-151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9.005
    摘要345)      PDF(pc) (1588KB)(384)    收藏
    为了筛选产新型天然抗菌物质微生物,本研究利用共培养的方法筛选目的菌株;通过16S rDNA、生理生化性质和全基因组测序鉴定菌株种属;利用抗菌物质稳定性、菌株基因组次级代谢产物预测和最小抑菌浓度研究抗菌物质的生物学特性。从土壤中筛选了一株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elgii CL-1,该菌所产抗菌物质具有广谱抗菌性能,且耐受过氧化氢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蛋白酶K和酸碱,高温不稳定;利用antiSMASH分析发现Paenibacillus elgii  CL-1含有penisin和octapeptin C4等17种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出的抗菌物质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好,最小抑菌浓度值可达1 μg/mL。通过质谱分析发现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elgii  CL-1能够产生抗菌谱广、稳定性好和抗菌活性强的抗菌物质pelgipeptin B。本研究为挖掘天然抗菌药物pelgipeptin B提供底盘菌株,为其研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杏叶防风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Ⅱ)
    汪 洋, 薛靖怡, 雷 艳, 潘 洁, 杨 畅, 李勇军, 马 雪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8): 1357-136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8.009
    摘要343)      PDF(pc) (1075KB)(404)    收藏
    为了研究杏叶防风(Pimpinella candollean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正相硅胶、ODS反相硅胶、D101大孔吸附树脂及MCI树脂等多种色谱方法对杏叶防风70%乙醇提取物部位进行了分离,并通过与文献对比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体外培养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 264.7)细胞,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氧化损伤模型,利用一氧化氮(NO)试剂盒检测NO浓度,评价各化合物的抗炎活性。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hydroxy-2,3,4,7-tetramethoxyxanthone(1)、1-hydroxy-2,3,4,6-tetramethoxyxanthone(2)、bellidifolin(3)、desmethylbellidifolin(4)、当药醇苷(5)、日本当药黄素(6)、异日本獐牙菜素(7)、木犀草素-7-O-β-D-芸香糖苷(8)、luteolin-7-O-β-D-glucopyranosyl-(1→6)-[6′′′-O-caffeoyl]-β-D-glucopyranoside(9)、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10)、木犀草素-6-C-β-L-岩藻糖苷(11)、荭草素(12)、异荭草素(13)、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4)、芹菜素(15)、quercetin-3-O-β-D-(6″-caffeoylgalactoside)(16)、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17)、葛根素(18)、牡荆素(19)、商陆素-3-O-β-D-葡萄糖苷(20)、商陆素-3-O-β-D-半乳糖苷(21)、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22)、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23)、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24)、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25)。其中,化合物13~15首次从杏叶防风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216~25首次从茴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36~1012~1517~202325能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的NO释放,显示出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连翘叶总黄酮对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吕允珂, 郑 萱, 张 菊, 崔施展, 王明雪, 周春伶, 贾东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8): 1279-128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8.001
    摘要335)      PDF(pc) (1736KB)(27)    收藏
    研究连翘叶总黄酮(Forsythia suspensa leaf total flavonoid,FSLF)对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acid,TNBS)诱导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作用。采用D101大孔树脂对FSLF分离纯化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分析成分;将36条野生斑马鱼分为空白组、模型组、FSLF低、中、高剂量给药组(10、20、40 μg/mL)、地塞米松组(50 μg/mL),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用160 mmol/L TNBS肛门注射诱导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使用苏木素-伊红、阿利新蓝染色法观察斑马鱼结肠组织病理和杯状细胞数量变化,通过试剂盒检测斑马鱼结肠组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和活性变化,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斑马鱼结肠组织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c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分子6(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FSLF 30%乙醇洗脱部位总黄酮含量最高,UPLC-MS共鉴定出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葡萄糖鼠李糖苷、金丝桃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橙皮苷、山柰酚、紫云英苷9种黄酮类化学成分。与模型组相比FSLF可改善斑马鱼结肠组织结构,提高杯状细胞数量(P<0.001),降低ROS含量(P<0.05)和MyD88/TRAF6/NF-κBp65、TNF-α、IL-1β mRNA表达量,升高SOD活性(P<0.01)和IL-10 mRNA表达量(P<0.05)。本研究表明FSLF对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信号通路NF-κB,下调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上调IL-10 mRNA表达量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实验验证研究黄芪提取物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机制
    宋丽娅, 李丽华, 毕思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3): 520-52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3.015
    摘要334)      PDF(pc) (1307KB)(427)    收藏
    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探究黄芪提取物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平台(TCMSP)、UniProt、GeneCards和OMIN数据库获得黄芪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得HIE的相关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黄芪提取物“活性成分-药物靶点”网络。应用PDB和TCMSP数据库获取分子结构,使用SYBYL-X2.1软件进行模拟分子对接。建立大鼠动物试验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TCMSP数据库,共得到黄芪提取物的70个活性成分及其350个相关靶点,去除重复靶点和基因注释后,最终获得“黄芪提取物”有效成分的120个靶点。通过将黄芪提取物的120个靶点与HIE的前242个靶点(相关性分数>5)相映射,筛选出黄芪提取物治疗HIE的18个潜在靶点,发现4-羟基肉桂酸、顺式阿维酸、黄芪紫檀烷苷、常春藤皂苷元、华良姜素为关键活性成分。将18个潜在靶点输入STRING中进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共发现3个核心靶点(degree值>30),分别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2(nitric oxide synthase 2,NOS2)、前列腺素氧化环化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动物实验显示,黄芪提取物能够降低大鼠模型海马组织内的NOS2、PTGS2、MAPK4、CASP8蛋白表达。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实验验证得出黄芪提取物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通路起到抑制神经元凋亡、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藏红花素调控NLRP3通路抑制上皮间质转化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
    刘玉斌, 苏金浩, 陈 伟, 王 军, 及晓晖, 刘英凯, 王元松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4): 589-59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4.005
    摘要322)      PDF(pc) (2409KB)(24)    收藏
    本研究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NLRP3通路角度研究藏红花素(crocin,CRO)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将60只C57BL/6J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采取正常饲养。其余小鼠接受高脂饮食继续喂养8周,之后链脲佐菌素造模并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MCC950组(10 mg/kg MCC950,腹腔注射)、低剂量CRO组(5 mg/kg,灌胃)、中剂量CRO组(10 mg/kg,灌胃)、高剂量CRO组(20 mg/kg,灌胃)。治疗8周后,收集小鼠24 h尿液样本、血液样本、肾脏进行分析测定。采用试剂盒测定小鼠24 h尿蛋白定量(24 h-urine total protein,24 h-UTP)、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评估其肾功能。对肾脏同一部位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RT-qPCR)以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EMT相关因子[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波形蛋白(vimentin,VIM)、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表达情况以评估CRO对EMT的影响,检测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相关因子[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剪切体(cleaved-caspase-1)、白介素1β成熟体(mature-interleukin-1 beta,mature-IL-1β)、白介素18成熟体(mature-IL-18)]表达情况以评估CRO对NLRP3通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CRO治疗后,DKD小鼠Scr、BUN、24 h-UTP有不同程度降低,肾组织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的好转,E-cad表达升高,VIM、α-SMA、TGF-β1表达降低,NLRP3、ASC、cleaved-caspase-1、mature-IL-1β、mature-IL-18表达下调。以上结果提示CRO可以通过抑制NLRP3通路抑制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换EMT最终缓解DKD。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不同道地产区黄芩的主要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
    刘雨然, 郭梦佳, 杨立新, 瞿 燕, 潘晓丽, 杨 滨, 李 化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6): 919-92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6.001
    摘要321)      PDF(pc) (1616KB)(24)    收藏
    探究山东莱芜与河北承德两个道地产区黄芩的黄酮特征指纹图谱及其抗氧化能力的谱-效关系。在构建黄芩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指纹图谱的基础上,采用体外抗氧化法测定25批不同道地产区黄芩对DPPH、ABTS、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计算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法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构建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25批样品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83,确定了16个共有峰,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法(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确认了12个化合物。两个道地产区的黄芩均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ABTS和O2-自由基能力,其中山东莱芜黄芩的抗氧化能力优于河北承德黄芩。OPLS-DA所建的两个模型,均可成功区分两个道地产区的黄芩,且黄芩苷、黄芩素和千层纸素A-7-O-β-D-葡萄糖醛酸苷是二者的差异性标志成分。谱效分析发现,黄芩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相互间可能对DPPH、ABTS、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黄芩谱效评价模式,可用于不同道地产区黄芩品质的评价,可为中药材的道地性研究提供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不同品种柚子皮精油成分及抗氧化与抑菌能力对比研究
    肖新生, 宋子龙, 谢永燕, 袁志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2): 218-22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2.004
    摘要313)      PDF(pc) (1382KB)(47)    收藏
    柚子皮是一种富含精油的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质资源,但其精油成分与生物活性尚未深入研究。本文首先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了12个不同品种的柚子皮精油,接着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精油成分与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然后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滤纸片法对不同品种柚子皮精油的抗氧化和抑菌能力进行比较,最后对不同品种柚子皮精油GC-MS分析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抗氧化和抑菌实验结果,着力于理清柚子皮精油成分与抗氧化、抑菌能力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柚子皮精油的提取率为0.22%~1.52%;GC-MS法从不同品种柚子皮精油中鉴定出D-柠檬烯、β-月桂烯、α-蒎烯、α-水芹烯、芳樟醇等35种化学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表明柚子皮精油的抗氧化能力与精油浓度呈正相关性;滤纸片法抑菌实验表明柚子皮精油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且对特定的菌种抑菌效果更明显。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氧化和抑菌效果显著的成分有D-柠檬烯、柠檬醛、芳樟醇,而石竹烯、香叶烯醇、α-水芹烯也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抑菌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油橄榄叶提取物对HaCa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抑菌活性
    丁亚男, 王瑞阳, 高观祯, 汪惠勤, 周建武, 饶平凡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9): 1584-159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9.014
    摘要308)      PDF(pc) (1280KB)(13)    收藏
    为研究油橄榄叶提取物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抑菌作用,采用肌红蛋白保护率评价油橄榄叶提取物对不同种类自由基的胞外抗氧化能力,建立HaCaT细胞的氧化损伤和炎症模型,评价油橄榄叶提取物对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考察油橄榄叶提取物对常见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油橄榄叶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次氯酸根和过氧自由基均具有抗氧化作用,其中对羟基自由基和过氧自由基的抗氧化效果较好。在细胞水平上,油橄榄叶提取物能够显著降低HaCaT的胞内自由基,可以有效改善HaCaT细胞的氧化应激状态。同时,0.156~0.625 μg/mL的油橄榄叶提取物能够有效降低炎症细胞中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因子水平,0.156~0.312 μg/mL的提取物能够降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此外,油橄榄叶提取物能够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对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敏感度低。综上,油橄榄叶提取物对HaCaT细胞的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具有抗炎效果和抑菌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常山胡柚果皮精油提取工艺模型筛选优化、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江丽洁, 温乐乐, 石佳艺, 邓雅慧, 刘巨钊, 袁 强, 崔 琦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7): 1101-111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7.001
    摘要296)      PDF(pc) (1508KB)(35)    收藏
    研究常山胡柚果皮(Citrus × aurantium Changshan-huyou pericarp,CP)精油化学成分,并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CP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提取条件对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CP精油中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最佳工艺条件:粒径24目、蒸馏水浸泡1 h、液固比34.86 mL/g、提取温度300.00 ℃、提取时间166.21 min,在此条件下,CP精油提取率为0.82%,响应面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可有效地利用已有数据对目标寻优。同时CP精油对DPPH自由基有明显的清除作用(IC50值为65.01 mg/mL),表明CP精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盐肤木叶中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陈 鑫, 李蓉涛, 曾建国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5): 755-76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5.003
    摘要293)      PDF(pc) (658KB)(61)    收藏
    研究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叶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盐肤木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了15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3-hydroxy-5-methylphenol 1-O-β-D-(6′-benzoyl)glucopyranoside(1)、对羟基苯乙醇(2)、松脂素(3)、(3S,5R,6S,7E)-3,5,6-trihydroxy-7-megastigmen-9-one(4)、丁香脂素(5)、2,4,6-三羟基苯乙酮(6)、野漆树双黄酮(7)、去氢吐叶醇(8)、槲皮素(9)、没食子酸乙酯(10)、7S,8R-二氢去氢双松柏醇(11)、贝壳杉黄酮(12)、4,6-二羟基-2-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13)、3-hydroxy-5-methylphenol 1-O-β-D-(6′-galloyl)glucopyranoside(14)、debiloside A(1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46781315为首次从盐肤木属中分离得到。DPPH、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9101114对DPPH、ABTS自由基均表现出良好的清除活性,其中化合物910活性最为显著,强于阳性对照VC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益生菌发酵黄芪对LPS诱导的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王 萍, 王长福, 韩士林, 匡海学, 王秋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9): 1464-147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9.002
    摘要291)      PDF(pc) (1230KB)(15)    收藏
    探究益生菌发酵黄芪(fermented Astragali Radix,F-As)与黄芪(Astragali Radix,As)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肠道细胞NCM-460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利用MTT法确定了LPS、As和F-As的工作浓度;分别检测并比较了LPS组、As + LPS组和F-As + LPS组,细胞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抗氧化相关基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与Con组相比,LPS组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增加(P<0.01),而细胞的存活率、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以及细胞中的抗氧化基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而As + LPS组和F-As + LPS组,细胞中的ROS和MDA水平降低(P<0.01),细胞的存活率GSH、SOD、T-AOC以及抗氧化基因在转录和蛋白水平得到恢复(P<0.01),且与As + LPS组相比,F-As + LPS组恢复得更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As和F-As均可以通过激活抗氧化基因的表达,清除细胞内过多的ROS和MDA,从而对LPS诱导的细胞氧化损伤起到保护作用,且F-As优于A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基于UPLC-QE Plus-MS/MS技术的广东紫珠化学成分分析及其神经保护活性
    刘永林, 许 熙, 汤 圆, 曾 聪, 胡 培, 陈 杰, 李诒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10): 1639-165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10.001
    摘要289)      PDF(pc) (2848KB)(14)    收藏
    分析广东紫珠(Callicarpa kwangtungensis,CK)的化学成分并探讨其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 Plus-MS/MS)对CK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通过建立体外神经炎症模型,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炎症因子含量,结合细胞流式术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并使用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以评估CK的神经保护作用。在CK中共鉴定出108个化学成分,包括34个苯乙醇苷类、10个苯丙素类、25个黄酮类、23个萜类、10个有机酸类、2个有机醛类和4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21个成分为首次鉴定。体外实验结果表明,CK能够抑制脂多糖诱导的BV2细胞NO、IL-1β、IL-6和ROS的表达水平,并能够逆转BV2细胞的活化状态。本研究通过UPLC-QE Plus-MS/MS实现对CK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并探讨了其神经保护活性,为后续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淫羊藿苷对抑郁症模型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的调控作用
    曹利华, 高 松, 王笑雨, 王真真, 贺红娟, 李 娜, 白 明, 苗明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2): 187-195.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2.001
    摘要284)      PDF(pc) (1659KB)(35)    收藏
    探索淫羊藿苷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将SPF级KM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盐酸氟西汀组(10 mg/kg)、淫羊藿苷高(50 mg/kg)、低(25 mg/kg)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56 d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建立抑郁症模型。造模第1 d开始灌胃给予各组小鼠相应药物,连续56 d。于给药后第53~56 d,进行行为学测试。末次给药后,取材。酶联免疫吸附剂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脑组织匀浆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PCR)检测脑组织中IL-6、IL-10、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分化簇20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06,CD206)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iNOS、CD206蛋白表达。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BV-2),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淫羊藿苷的细胞毒性。BV-2细胞暴露于100 μg/mL脂多糖及15 μg/mL、25 μg/mL的淫羊藿苷24 h后,收集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iNOS、CD206蛋白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致抑郁症模型制备成功,淫羊藿苷可降低抑郁症小鼠脑组织IL-6水平及IL-6、iNOS mRNA表达,升高脑组织IL-10、5-HT、DA、NE水平及IL-10、CD206 mRNA表达;降低脑组织iNOS蛋白,升高CD206蛋白表达;改善模型小鼠抑郁症样行为。淫羊藿苷可降低LPS刺激的BV-2细胞iNOS蛋白表达,升高CD206蛋白表达。结果表明,淫羊藿苷抑制小胶质细胞M1表型转化,促进M2表型转化,从而改善模型小鼠抑郁样行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冬虫夏草多糖的结构表征及改善胞葬功能障碍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杨兴茂, 杨采霞, 周小仝, 廖郑悦, 刘思静, 国锦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8): 1288-129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8.002
    摘要282)      PDF(pc) (1850KB)(19)    收藏
    基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探究冬虫夏草多糖(Cordyceps polysaccharides,CSP)对改善巨噬细胞胞葬功能的作用及机制。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CSP;利用高效液相凝胶色谱法、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甲基化法分析CSP的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及糖苷键连接类型。通过CCK-8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CSP对巨噬细胞细胞活力、胞葬相关基因及胞葬功能的影响;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CSP对PPAR-γ的表达量和核定位的影响;利用小干扰RNA转染技术验证PPAR-γ在CSP改善胞葬功能中的作用。结果显示,CSP的总糖含量为72.9%,分子量分布为21.9、2 100 kDa及大于50 000 kDa;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三种单糖组成,含6种主要糖苷键。与模型组相比,CSP处理提高了胞葬相关基因TAM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3/Axl/Me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TAM)和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Milk fat globule-epidermal growth factor 8,Mfge8)的表达(P<0.05)以及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胞葬能力(P<0.05)。免疫荧光结果表明CSP促进了PPAR-γ的蛋白表达(P<0.001)与核转位。敲低PPAR-γ后,逆转了CSP对巨噬细胞胞葬相关基因表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表明CSP可能通过激活PPAR-γ信号通路增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胞葬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5. 组学技术在黄芪质量评价及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陆国弟, 侯 嘉, 强正泽, 杨扶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7): 1257-1265.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7.018
    摘要277)      PDF(pc) (1402KB)(11)    收藏
    黄芪为补气之要药,临床应用广泛。但因各种因素导致黄芪质量参差不齐现象突出,且现行评价方法难以从整体上把控黄芪药材的质量优劣,未能有效的与不同复方中黄芪功效定向关联,严重影响其临床疗效及安全用药。针对上述问题,探索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点的组学技术在中药材黄芪质量优劣性评价中的应用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查阅近年文献,对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技术应用于中药材黄芪质量控制(品种、产地、种植方式、逆境、炮制加工)以及药理作用(抗疲劳、抗心衰、防治内分泌疾病、抗肿瘤)机制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与趋势,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建立其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6. 枸杞子结合多酚碱水解与酸水解提取工艺的比较和产物分析
    王 妍, 曾文俊, 张玉婷, 布尔汉·洁吾海尔阿依, 李艳萍, 丁建宝, 李娆娆, 杨 晋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4): 632-643.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4.010
    摘要277)      PDF(pc) (1555KB)(31)    收藏
    为了全面评估枸杞子中的酚类成分,本研究分别利用碱水解和酸水解法制备了其中的结合多酚(non-extractable phenolic compounds,NEPC)。选取Box-Behnken实验设计建立了酸或碱的浓度、水解时间和料液比等与NEPC得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优化了水解工艺参数。碱水解过程中的时间对NEPC得率影响显著,而料液比对酸水解的结果影响较大;最佳工艺条件下,碱水解和酸水解获得的NEPC分别为0.65±0.05 mg/100 g和0.52±0.03 mg/100 g。利用UPLC-Q-TOF-MS,从水解产物中解析了11种化合物,主要是苯丙素衍生物。11种化合物都可在酸水解产物中被检出,而碱水解产物中仅鉴定出4种物质。研究结果表明,碱水解能得到更多的NEPC,酸水解产物则表现出良好的化合物多样性,因此制备NEPC时,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水解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7. 雪层杜鹃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研究
    王 兰, 曾 禧, 姚后宗, 袁 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8): 1350-135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8.008
    摘要274)      PDF(pc) (635KB)(20)    收藏
    本文研究雪层杜鹃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本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雪层杜鹃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IR和HR-ESI-MS等方法共鉴定出8个黄酮类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3′,8-二甲氧基槲皮-3-O-α-L-阿拉伯呋喃糖苷(1)和7个已知化合物:桑黄素-3-O-β-L-赖氧苷(2)、花旗松素-3-O-α-L-阿拉伯糖苷(3)、表儿茶素(4)、(–)-表没食子儿茶素(5)、(–)-儿茶素(6)、二氢杨梅素(7)、二氢槲皮素(8)。它们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利用H2O2氧化损伤模型和脂多糖诱导的一氧化氮生成模型分别测定。化合物248使H2O2损伤的SH-SY5Y细胞存活率从(44.0±2.3)%分别提高到了(80.6±0.4)%、(78.4±1.6)%和(81.9±1.7)%。化合物8也表现出一定的抗炎活性,IC50值为37.7 μmol/L。结果证明雪层杜鹃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被发掘成抗氧化和抗炎先导化合物的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8. 基于整合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健脾除痰解毒方干预肺癌的作用机制
    詹 雪, 冯诗函, 杨 倩, 谭 琪, 夏琳涛, 张佳艳, 范宇翔, 王淑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5): 868-880.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5.016
    摘要261)      PDF(pc) (2710KB)(21)    收藏
    基于整合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健脾除痰解毒方(Jianpi Chutan Jiedu Decoction,JCJD)干预肺癌的作用机制。采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Integrative Pharmacology-based Research Plat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P)V2.0,检索并获取健脾除痰解毒方靶标及功能信息,以及肺癌疾病靶标及功能信息,借助中医关联网络挖掘平台构建“疾病-方剂”关联网络,并通过网络拓扑特征计算、自定义多维关联网络可视化(方剂-中药材-核心靶标-通路-疾病)以及基因本体(GO)功能和依托Reactome数据库的Pathway信息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健脾除痰解毒方干预肺癌的关键网络靶标及其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整合药理学结果。结果共获得健脾除痰解毒方干预肺癌的核心靶标53个;GO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有20种条目,细胞组分有11种条目,分子功能有20种条目;Reactome Pathway富集分析得到11个条目,主要涉及呼吸电子传递、TP53调节代谢基因、细胞内受体的SUMO化、白细胞介素(IL)-4和IL-13通路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肿瘤组织中乳酸含量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可明显上调肿瘤组织中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蛋白平均光密度值(P<0.05),降低丙酮酸激酶M2(PKM2)和己糖激酶2(HK2)蛋白平均光密度值(P<0.05);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可明显上调肿瘤组织中肿瘤抑制蛋白(P53)、PTEN mRNA及蛋白表达(P<0.01,P<0.05),降低肿瘤组织中TP53诱导的糖酵解与凋亡调控因子(TIGAR)、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T1)、PKM2、HK2 mRNA及蛋白表达(P<0.01)。综上,健脾除痰解毒方通过TP53调节代谢基因来下调葡萄糖代谢,从而抑制肺癌增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9.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臭灵丹抗炎的作用机制
    周永芝, 舒腾云, 宋玉莹, 郑立雄, 李海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8): 1420-143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8.016
    摘要259)      PDF(pc) (2521KB)(23)    收藏
    基于LC-MS和网络药理学对臭灵丹乙酸乙酯部位(ethyl acetate fraction of Laggerae Herba,ELH)进行成分和靶点通路分析,并通过LPS(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RAW 264.7炎症模型探讨ELH抗炎的作用机制。通过Griess实验,比较臭灵丹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利用LC-MS对ELH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和筛选ELH发挥抗炎的核心成分,靶基因和主要通路,并用分子对接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对靶点和通路进行验证。Griess实验结果表明,ELH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释放NO,抑制率达103.07%,是臭灵丹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部位;LC-MS分析得到ELH中23个化学成分,包括21个倍半萜,1个黄酮,1个有机酸体;基于4个数据库,获得66个共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发现获得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degree值大于40的6个核心靶点;GO、KEGG富集分析发现,核心靶点可能通过PI3K-Akt、IL-17、NF-κB和TNF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23个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ELH处理后Akt的磷酸化水平和NF-κB表达显著下降(P<0.05)。综上,ELH能抑制AKT磷酸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0.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究苗药虎掌草不同溶剂提取物抗前列腺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黄丽荣, 余 佳, 李 娇, 程 莎 骆 衡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7): 1231-124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7.016
    摘要252)      PDF(pc) (2028KB)(18)    收藏
    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结合实验验证研究苗药虎掌草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前列腺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分别以水、75%乙醇和乙酸乙酯提取虎掌草获得粗提物,通过MTT法体外检测3种溶剂提取物对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评价提取物对PC3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GC-MS分析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虎掌草的活性成分及抗前列腺癌作用靶点,构建PPI网络,拓扑分析筛选核心靶点,通过GO生物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虎掌草抗前列腺癌的信号通路,预测潜在作用机制;利用RT-PCR检测虎掌草提取物对预测的TN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验证预测靶点,进一步分析作用机制。细胞实验表明,3种溶剂提取物对PC3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抑制增殖作用,且能显著诱导细胞凋亡(P<0.01);GC-MS和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白桦脂酸和虎掌草皂苷D为提取物的主要药效成分,检索得到与抗前列腺癌相关的靶点89个,进一步筛选得到核心靶点15个,涉及ALB、JUN、HSP90AA1等靶点;GO功能富集涉及142个生物过程、28个细胞组成和41个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交集靶点主要涉及TNF、TRP、NF-κB、癌症通路等。RT-PCR靶点验证实验表明3种溶剂提取物均能显著影响TNF信号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证明了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的可靠性。本研究揭示了虎掌草水、75%乙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前列腺癌活性,白桦脂酸和虎掌草皂苷D为主要药效成分,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NF、TRP、NF-κB、癌症通路等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1. 滇产南方红豆杉枝叶中紫杉烷二萜化学成分及其骨髓瘤细胞毒活性研究
    刘 林, 黄建宜, 郭 峰, 臧浩景, 郝小江, 邸迎彤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8): 1320-1329.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8.005
    摘要248)      PDF(pc) (910KB)(28)    收藏
    为了研究滇产南方红豆杉中紫杉烷二萜类成分及其骨髓瘤细胞毒活性,运用正相、反相以及排阻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南方红豆杉枝叶提取物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NMR等波谱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CCK-8法分析化合物体外抑制NEK2过表达骨髓瘤细胞增殖作用。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紫杉烷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13-肉桂酰基-1-脱羟基巴卡丁Ⅳ(1)、紫杉素(2)、5α-桂皮酰氧基-9α,10β,13α-三乙酰氧基紫杉-4(20),11-二烯(3)、紫杉宁E(4)、hongdoushan A(5)、11-diene-2α,5α,9α,10β,13β-pentol-2α,9α,10β,13α-tetraacetate-5α-cinnamate(6)、taxezopidine H(7)、紫杉素 B(8)、taxuyunnanine C(9)、1-deoxybaccatin VI(10)、19-羟基巴卡丁III(11)、巴卡丁III(12)、7,9,13-三去乙酰基巴卡丁VI(13)、10-脱乙酰基巴卡丁 III(14)、紫杉醇(15)、7-表紫杉醇(1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3为首次从南方红豆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6711有明显的抑制NEK2过表达骨髓瘤细胞增殖作用(IC50=24.0、23.5、26.1、18.3 μmol/L),化合物16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IC50=0.6 μmol/L)。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2. 基于正交设计优化新鲜川芎中挥发油提取工艺
    李 超, 刘云华, 秦登云, 黄志芳, 刘玉红, 陈 燕, 易进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5): 771-778.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5.005
    摘要238)      PDF(pc) (867KB)(34)    收藏
    为优化川芎挥发油提取工艺,建立以新鲜川芎为原料提取制备挥发油的新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乙醇回流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进一步考察优选回收浓缩、油水分离等关键工艺参数。以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作为指标成分,应用HPLC一测多评法进行含量测定。以提取量、油收率、油含量为评价指标,最终确定川芎挥发油提取制备新方法为:鲜川芎切片,加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 次(以干药材计,第一次需测定鲜川芎水分,调节乙醇浓度为70%),每次1.5 h,滤液回收浓缩至2.0~3.0 g生药/mL,静置过夜,弃去水层,上层乳化层加热至60 ℃离心,分取油层,余下乳化层再加氯化钠至饱和并加热至60 ℃离心,合并油层,即得川芎挥发油。新方法所得川芎挥发油收率约为3%,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含量达70%。该研究所建立的新方法生产设备要求低、操作简便易行,可实现川芎挥发油的高效制备,且含量高、品质优,为川芎挥发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3. 羌活种子不同休眠状态内生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差异性分析
    马瑞丽, 胥生荣, 张金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5): 805-814.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5.010
    摘要236)      PDF(pc) (2035KB)(28)    收藏
    为了探寻羌活种子不同休眠阶段内生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和差异性,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分别对羌活种子不同休眠状态(形态生理双重休眠状态(GSA)、形态休眠解除状态(GSB)、生理休眠解除状态(GSC))细菌微生物16S V5+V7区域和真菌微生物ITS1-IF区域的扩增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内生细菌的多样性较内生真菌丰富。内生菌群落种类在门水平上类似;在属水平上,从GSA到GSB阶段,内生菌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GSB到GSC阶段,内生菌群落种类相似。通过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从GSA到GSB再到GSC阶段,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增大后直到种子生理休眠解除变化不变,而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在种子整个休眠解除过程中变化不大。内生细菌群落结构从GSA到GSB再到GSC阶段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而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从GSA到GSB发生显著变化后直到种子生理休眠解除,群落结构变化不大。LEfSe分析发现内生细菌共有37个差异丰富的分类学分支(a=0.01,LDA≥2.0),内生真菌则无。本研究明确了羌活种子不同休眠状态内生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差异性,丰富了羌活种子内生菌资源信息,对进一步研究利用微生物方法促进羌活种子休眠解除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4. HS-SPEM-GC-MS结合PLS-DA分析三种姜科植物果实挥发性香气成分
    张映萍, 何江斌, 黄 梅, 高鹏慧, 杨 毅, 和俊才, 吴莲张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8): 1368-137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8.010
    摘要235)      PDF(pc) (901KB)(14)    收藏
    为了探明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三种姜科香料植物果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提高其果实的综合利用率。本研究以怒江州本地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三种姜科香料植物果实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法比较分析了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三种姜科香料植物果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基于三种姜科植物果实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e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筛选关键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发现,三种姜科植物果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共鉴定出88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共有挥发性香气成分6种,分别为桉叶油醇、芳樟醇、α-松油醇、1R-α-蒎烯、α-水芹烯、罗勒烯。草果中主要有桉叶油醇、反式-2-癸烯醛、4-丙基苯甲醛、(Z)-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α-松油醇等挥发性香气成分,艳山姜中主要以右旋樟脑、桉叶油醇、β-蒎烯、莰烯等挥发性香气成分为主,草豆蔻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主要有右旋樟脑、桉叶油醇、芳樟醇、β-石竹烯、石竹烯、α-松油醇等。通过建立PLS-DA模型,从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三种姜科植物果实中挑选出VIP值>1的关键挥发性香气成分共计21种,主要包括为桉叶油醇、芳樟醇、右旋樟脑、β-蒎烯、石竹烯等挥发性香气成分。研究结果可为草果、艳山姜、草豆蔻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功能性、药用价值挖掘方面,及与风味相关的产品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5. 茶成分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
    储思远, 钱利生, 陈海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2): 357-367.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2.018
    摘要233)      PDF(pc) (1237KB)(47)    收藏
    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之一,富含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和茶皂素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肠道是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茶成分发挥生理调节作用和健康效应的主要作用靶点,本文对近年来几种重要茶成分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茶成分主要通过靶向肠道菌群调节糖代谢和脂代谢,减轻炎症和肠道损伤,缓解情绪和记忆障碍以及调节昼夜节律,发挥其健康效应。阐明茶成分调控肠道菌群的内在作用机制将为更好地利用茶产品来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人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6. 乌药中3个新的倍半萜
    李业生, 白旭岚, 许红涛, 侴桂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4): 555-561.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4.001
    摘要233)      PDF(pc) (1018KB)(42)    收藏
    研究乌药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乌药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倍半萜,分别鉴定为linderaggredin B1(1)、乌药酮酸A(2)、乌药酮酸B(3)、chlorahupetolide K(4),其中化合物1~3为新化合物,化合物4为首次从樟科中分离得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7.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关键基因的筛选及潜在治疗中药预测
    易柳凤, 陶思羽, 李 萌, 王少丽, 刘 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7): 1200-120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7.012
    摘要233)      PDF(pc) (1794KB)(16)    收藏
    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关键基因、分析通路机制、预测潜在治疗中药。首先从GEO数据库获取GSE60427与GSE60662数据集,借助R软件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进一步筛选出关键基因,利用UALCAN数据库、GEPIA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表达验证,在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预测筛选潜在中药。最后筛选出344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白细胞粘附、T细胞活化、免疫反应、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等生物功能有关,通过Th17细胞分化、Th1和Th2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得到的10个关键基因是PTPRCTNFITGB2FCGR3ACD19、LCK、LCP2CD48CTLA4IL7R。结合中医“毒邪”理论,将预测的潜在中药分为健脾解毒、化湿解毒、活血解毒、清热解毒四大类,可为治疗Hp相关性胃炎,抑制“炎-癌”转化,防治胃癌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8. 二氢杨梅素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吴 聪, 王文茂, 彭彩云, 盛文兵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3): 540-553.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3.017
    摘要225)      PDF(pc) (2654KB)(32)    收藏
    二氢杨梅素是一种二氢黄酮醇,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以及保肝护肝等多种生物活性。由于其结构中的6个羟基导致其脂溶性差及生物利用度低,因此对其进行结构修饰以期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二氢杨梅素的化学法结构修饰及其生物活性等研究工作,化学修饰方法涉及醚化反应、酯化反应和金属配合物等方法,合成的衍生物具有抗病毒、抗菌、抗氧化、神经保护以及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活性,并且提出二氢杨梅素结构修饰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及发展方向,为更好地开发二氢杨梅素衍生物提供技术服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9. 基于UPLC-QE-Orbitrap-MS/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肉苁蓉水提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
    刘天华, 耿若愚, 赵 耀, 王百才, 马 冲, 杨建华, 胡君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7): 1242-1256.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7.017
    摘要223)      PDF(pc) (2643KB)(14)    收藏
    探究肉苁蓉水提物(the aqueous extract of Cistanche tubulosa,AECT)化学成分和AECT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作用机制。利用UPLC- MS/MS对化合物进行分析鉴定;借助PubChem、GeneCards、OMIM、DAVID等数据库预测有效成分防治DN的作用靶点及通路,对核心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并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可视化网络图。MTT法测定AECT的抗DN活性;生化试剂盒检测过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e,GSH-Px)含量水平;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水平;Annexin 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从AECT中共鉴定出84个化学成分,并推测出15个化合物可能的裂解途径;筛选出AECT治疗DN的70个潜在靶点和多个信号通路。体外实验发现AECT能够增加高糖高脂环境中的HK-2细胞存活率抑制细胞凋亡;并上调SOD活性和GSH-Px含量,抑制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TGF-β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结果证明AECT影响PI3K-AKT信号通路。本研究初步探明了AECT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及其治疗DN的潜在靶点与作用机制,为AECT治疗DN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0. 云参的营养组分分析及食用安全性评价
    丰贵江, 普岳红, 王曙彩, 李海燕, 陈来凤, 罗亚楠, 周金萍, 林秋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24, 36 (5): 815-824.   DOI: 10.16333/j.1001-6880.2024.5.011
    摘要220)      PDF(pc) (887KB)(32)    收藏
    本文根据国标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云参的营养组分,并开展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对云参进行食用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云参中蛋白质、脂肪和多糖的含量分别为9.190、3.700 mg/100 g和12.100%,氨基酸总含量达5.238 g/100 g,含有K、Ca等21种矿物元素,含量最高的K为8 120.000 0 mg/kg;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B族维生素4种维生素,其中B族维生素含量最高且种类丰富;苯醚甲环唑、井岗霉素、四聚乙醛、咪酰胺、噻呋酰胺、吡虫啉和烯酰吗啉7种农药残留以及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云参中均未检出;云参对雌、雄大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60.0 g/kg BW,按急性毒性剂量分级,属实际无毒;三项遗传毒性试验即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均为阴性。云参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农药残留和微生物指标均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且在本实验条件下,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