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浏览

    2021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2-28
    研究论文
    不同品种淫羊藿黄酮类有效成分的主成分分析及对肾阳虚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
    杨洋, 尹程程, 陈昊媛, 李佳奇, 赵大庆, 睢博文, 齐滨
    2021, 33(2):  179-187.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01
    摘要 ( 332 )   PDF (1182KB) ( 1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 HPLC测定不同品种淫羊藿黄酮类即淫羊藿苷、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 4种有效成分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品种淫羊藿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并考察淫羊藿对大鼠肾阳虚保护作用。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阳虚模型对照组(模型组)、金匮肾气丸干预组(阳性组)、淫羊藿低(125 mg/kg)、中(250 mg/kg)、高(500 mg/kg)剂量组。四周后测定肾阳虚大鼠血清中尿酸(UA)、肌酐(CRE)和尿素氮(BUN)。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1淫羊藿苷、朝藿定C和主成分2朝藿定B是影响样品质量评价的主要因子。12批淫羊藿药材整体质量较好。药理学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大鼠血清中UA、CRE和BUN含量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本方法同时测定淫羊藿黄酮类4种有效成分,为建立淫羊藿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淫羊藿对氢化可的松诱导的肾阳虚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具有量效关系。

    红花降糖活性成分谱效关系研究
    武鹤婷, 赛那瓦尔·芒思尔, 高彦华, 信学雷, 宁慧霞
    2021, 33(2):  188-197.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02
    摘要 ( 742 )   PDF (1276KB) ( 2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等功能。为研究其降糖活性成分及谱效关系,本文确定了红花降糖活性部位;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通过对照品指认其中7个主要成分后,用灰色关联度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揭示了这7个共有峰协同发挥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抑制作用,其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6号峰)和6-羟基山柰酚-3,6-二-O-葡萄糖基-7-O-葡萄糖苷(3号峰)是贡献最大的成分。含量测定显示10批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及山柰素的含量均在1.67%~1.94%和0.09%~0.12%之间,该研究为红花在糖尿病药物开发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狭果茶藨子果实多糖提取及其抗氧化和流变特性
    乔杨波, 蔡庭秀, 刘哲, 赵永珍, 哈生云, 叶英
    2021, 33(2):  198-207.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03
    摘要 ( 308 )   PDF (1437KB) ( 1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狭果茶藨子果实为原料,多糖提取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多糖制备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40 ℃,时间30 min,料液比1∶30 g/mL,此时狭果茶藨子中多糖提取量达115.32 mg/g;流变学特性研究表明狭果茶藨子果实多糖溶液属于非牛顿流体,多糖溶液表现出剪切稀化的现象,当多糖质量浓度为1.0%时,其流变学特性与0.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相似,且过酸、过碱的环境均不会改变狭果茶藨子果实多糖溶液的流变学特性;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狭果茶藨子果实多糖具有潜在的抗氧化能力,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低于抗坏血酸,而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著高于抗坏血酸。本研究结果可为狭果茶藨子果实多糖在食品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白藜芦醇通过诱导细胞自噬性死亡抑制宫颈癌的研究
    孙晓东 #, 周珍#, 曾炼, 谢丽霞, 杜凯丽, 桑明
    2021, 33(2):  208-215.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04
    摘要 ( 381 )   PDF (1968KB) ( 1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藜芦醇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药食同源植物中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其抗肿瘤效果受到广泛关注,但在抑制宫颈癌方面仍缺乏体内效应的实验依据。本研究通过体内实验发现白藜芦醇具有明显的抗肿瘤生长作用,组织水平LC3B、P62和Beclin-1表达改变,推测白藜芦醇可能通过促进癌细胞的过度自噬抑制宫颈癌的进展;进一步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发现白藜芦醇诱导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形成增多,分别与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自噬抑制剂巴伐洛霉素A1联用后检测细胞自噬流以及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凋亡指标,发现白藜芦醇在自噬激活与自噬抑制的情况下可通过不同方式促进宫颈癌细胞的死亡。

    研究简报
    毒根斑鸠菊中的一个新倍半萜的分离与鉴定
    王盈盈, 王开明, 周凤玲, 周晓娅, 钟惠民
    2021, 33(2):  216-221.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05
    摘要 ( 641 )   PDF (684KB) ( 1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更好的研究毒根斑鸠菊(Vernonia cumingiana Benth)叶茎的化学成分与活性测定,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对毒根斑鸠菊叶茎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并采用现代波谱学技术(1H NMR、13C NMR、HMBC、HMQC等)及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并根据其理化性质鉴定了七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vernone A(1)、α-波甾醇(2)、β-谷甾醇(3)、芹菜素(4)、柽柳素(5)、羊齿烯醇(6)、4-羟基-2-甲氧基肉桂醛(7)。化合物4~7为首次从毒根斑鸠菊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分得的单体化合物Vernone A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vernone A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杆菌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未表现出明显抑菌作用。

    毒根斑鸠菊中的一个新倍半萜的分离与鉴定(补充数据)
    王盈盈, 王开明, 周凤玲, 周晓娅, 钟惠民
    2021, 33(2):  217-221. 
    摘要 ( 233 )   PDF (5908KB) ( 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更好的研究毒根斑鸠菊(Vernonia cumingiana Benth)叶茎的化学成分与活性测定,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对毒根斑鸠菊叶茎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并采用现代波谱学技术(1H NMR、13C NMR、HMBC、HMQC等)及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并根据其理化性质鉴定了七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vernone A(1)、α-波甾醇(2)、β-谷甾醇(3)、芹菜素(4)、柽柳素(5)、羊齿烯醇(6)、4-羟基-2-甲氧基肉桂醛(7)。化合物4~7为首次从毒根斑鸠菊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一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分得的单体化合物Vernone A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vernone A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杆菌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未表现出明显抑菌作用。
    山楝枝叶中两个新的倍半萜
    秦天丽, 陈彦伍, 吴石丽, 张凡, 李明明, 何红平
    2021, 33(2):  222-226.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06
    摘要 ( 318 )   PDF (512KB) ( 1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对山楝Aphanamixis polystachya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RP-C18、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进行鉴定为polystachyadione A(1)、polystachyadione B(2)、labd-13(E)-ene-8α,15-diol(3)、labd-13(E)-ene-8α,15-yl acetate(4)、1S,4S,5S,10R-4,10-愈创木二醇(5)、齐墩果酸(6)、3,4-二羟基苯甲酸(7)、反式咖啡酸(8)和单棕榈酸甘油酯(9)。其中化合物1和2为两个新化合物,化合物4、7、8和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生成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山楝枝叶中两个新的倍半萜(补充数据)
    秦天丽, 陈彦伍, 吴石丽, 张凡, 李明明, 何红平
    2021, 33(2):  223-226. 
    摘要 ( 155 )   PDF (1080KB) ( 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对山楝Aphanamixis polystachya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RP-C18、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从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方法进行鉴定为polystachyadione A(1)、polystachyadione B(2)、labd-13(E)-ene-8α,15-diol(3)、labd-13(E)-ene-8α,15-yl acetate(4)、1S,4S,5S,10R-4,10-愈创木二醇(5)、齐墩果酸(6)、3,4-二羟基苯甲酸(7)、反式咖啡酸(8)和单棕榈酸甘油酯(9)。其中化合物1和2为两个新化合物,化合物4、7、8和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生成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贮存年份对北艾和蕲艾精油成分与抑菌活性的影响研究
    蒋志惠, 郑婧龙, 谷令彪, 李志祥, 刘运革, 马立静, 王敏, 申艳红
    2021, 33(2):  227-235.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07
    摘要 ( 630 )   PDF (2043KB) ( 1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了贮存0、1、2年的北艾和蕲艾精油,采用GC-MS检测精油化学成分,选取10种常见细菌,检测了其抗菌谱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发现:0、1年份北艾精油中小分子挥发性物质较多,随着贮存年份的增加,大分子挥发性物质随之增加;侧柏酮为蕲艾的特有成分。0年份艾叶精油的抑菌活性较高,对沙门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菌耐药菌、绿脓杆菌均具有抑制作用。综上,不同贮存年份和品种的艾叶精油在化学成分、抗菌谱和抑菌活性方面均存在差异,综合考虑精油含量和抑菌活性,以0年份的北艾为原料提取精油最佳。
    灯盏花挥发性组分结构与保留时间关系研究
    李建凤, 廖立敏
    2021, 33(2):  236-245.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08
    摘要 ( 194 )   PDF (966KB) ( 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有机化合物非氢原子进行分类、参数化染色、建立非氢原子之间的关系得到新的结构描述符。对灯盏花的64 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结构进行了参数化表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方法构建了化合物结构与色谱保留时间的关系模型。通过“留一法”交互检验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利用外部样本集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了检验。两模型的相关系数(R2)、交互检验的相关系数(R2CV)、外部预测的相关系数(R2test)值均较为理想,表明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能力、稳定性和外部预测能力。分析了影响化合物色谱保留时间的结构因素,结果表明化合物的伯、仲碳原子越多,该化合物可能具有较大的色谱保留时间(tR)值。本文对于天然产物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开发研究
    定量蛋白质组学筛选及分析山慈菇酯提物抗4T1乳腺癌的新启示
    曹晓东#, 张楠#, 杨冬冬, 刘颖, 王赫, 张子英
    2021, 33(2):  246-255.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09
    摘要 ( 245 )   PDF (2568KB) ( 1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山慈菇酯提物(ethyl acetate extract of Cremastra appendiculata,Cr Ap)作用于4T1乳腺癌癌组织中差异蛋白的表达变化,筛选Cr Ap抗4T1乳腺癌的靶点。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串联质量标签(TMT)标记技术对Cr Ap作用的4T1乳腺癌癌组织进行检测,并筛选4T1组织中发生显著变化的差异蛋白。利用多重数据库对Cr Ap/CON差异蛋白进一步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QPCR检测癌组织中Ly6G、S100a8、S100a9、Tmsb4x和GADPH的 mRNA表达量。蛋白质组学共获得15个上调蛋白,1个下调蛋白,其中有4个上调差异蛋白与免疫调节功能密切相关。胸腺素β-4下调,而Toll 4受体结合蛋白、Toll样受体结合蛋白、肥大细胞表达膜蛋白1上调,基因本体论注释分析和功能聚类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蛋白可能与Cr Ap产生抗乳腺癌作用相关;S100-a8、S100-a9蛋白上调可能与Cr Ap产生促凋亡作用和免疫调节过程相关。此外,KEGG富集通路多与免疫调控过程相关,其中癌症的转录失调通路、IL-17信号通路可能与Cr Ap抗4T1作用和免疫调节机制密切相关。QPCR结果显示Cr Ap能显著提高乳腺癌组织中Ly6G、S100a8、S100a9的表达,而降低Tmsb4x。 TMT定量蛋白质组学能有效筛选Cr Ap抗4T1的差异蛋白,其中Cr Ap抗4T1乳腺癌机制和相关的免疫调控作用有望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甘草来源内生真菌多样性和抗菌活性研究
    刘文杰, 李陇强, 唐佳慧, 姜淑玲, 杨平, 陈春晨, 郭文强
    2021, 33(2):  256-267.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10
    摘要 ( 508 )   PDF (1799KB) ( 1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草作为使用广泛的根茎入药中药材,其自身复杂的微环境蕴藏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是未被充分发掘的新结构、新机制抗菌活性天然产物资源库。本文主要聚焦内蒙、甘肃和宁夏甘草中内生真菌,经过表观形态学特征分析,结合ITS-rDNA共获得134株真菌,其归属于16个属,显示出较好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同时还发现青霉和曲霉属为各地甘草内生真菌的优势菌属。对所得内生真菌静置发酵后获得的代谢粗提物,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与分析,发现其中35株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比HPLC-UV指纹图谱分析结果,发现多个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具有系列紫外吸收的天然产物。本研究表明,不同产地的甘草来源内生真菌群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良好的抗菌活性,预示着潜在的新颖抗菌天然产物研究价值。

    2-羟基-3-甲基蒽醌抑制结直肠癌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谭佳妮, 刘文豪, 沈卫星, 孙东东, 程海波
    2021, 33(2):  268-274.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11
    摘要 ( 225 )   PDF (1436KB)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观察2-羟基-3-甲基蒽醌(HMA)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CCK8法检测HMA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Heochst-33343/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检测细胞内ROS及GSH含量变化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及Keap-1/Nrf-2/ARE信号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HMA给予结直肠癌细胞后,细胞内ROS含量升高,GSH含量减少;HMA通过抑制Keap-1/Nrf-2/HO-1通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综上表明HMA具有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破坏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抑制Keap-1/Nrf-2/HO-1通路有关。
    高剪切乳化技术辅助提取荷叶水不溶性膳食纤维工艺优化及其物性分析
    郑慧, 夏欣, 何奕洁, 李丹, 王乐琪, 邓创业, 杨勇
    2021, 33(2):  275-281.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12
    摘要 ( 199 )   PDF (1003KB) ( 1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扩大荷叶在食品加工中的开发应用性,研究采用高剪切乳化技术辅助提取荷叶水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优化提取工艺;测定其基本物性,并与常规粉碎、球磨式粉碎处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剪切转速8 000 rpm剪切时间4 min,酸液浓度0.25 mol/L,酸解温度45 ℃条件下荷叶IDF得率最高,为83.84 %。此荷叶IDF水溶性13.81%,持水性5.65 g/g,持油性1.97 g/g,膨胀性1.93 mL/g。与球磨式粉碎相比,处理时间短,荷叶纤维呈束状、层次分明,荷叶纤维内质未被完全破坏;产品水溶性较低,持水性和膨胀性较高。高剪切乳化技术在食品纤维组分的加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数据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的浙贝母花-枇杷花药对止咳化痰作用机制研究
    崔明超, 王翰华, 陈少军
    2021, 33(2):  282-290.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13
    摘要 ( 479 )   PDF (1556KB) ( 1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阐明浙贝母花—枇杷花药对的止咳化痰作用机制。以口服生物利用度≥30%和类药性≥0.18筛选成分,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靶点预测,GenCLiP 3和Drugbank数据库进行疾病靶点分析。以STRING和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互作图,并进行GO、KEGG分析。以AutoDock Vina和Discovery Studio Visualizer对成分与关键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及相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生物碱、三萜和黄酮,作用于PTGS2、AKT1、VEGFA、TNF等靶点,通过VEGF、花生四烯酸代谢、白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等信号通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产生止咳化痰的作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研究桑不同入药部位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李德龙, 何韬, 陈冰婷, 伊丽则热·艾拜杜拉, 马晓丽
    2021, 33(2):  291-303.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14
    摘要 ( 423 )   PDF (2707KB) ( 1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研究桑不同入药部位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从TCMSP、TCMID等多个中药数据库获得桑不同部位桑叶、桑椹、桑枝中的成分信息,结合OMIM、TTD等疾病数据库获得糖尿病靶点信息,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分别构建不同部位的“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的复杂网络及拓扑分析,应用WebGestalt工具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桑各入药部位主要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得到桑的不同入药部位主要有11个差异活性成分,调控MAPK8、AKT1、VEGFA、IL6、PPARG等32个核心靶点。靶点主要涉及急性炎症反应、有机氮化合物的反应、细胞增殖调控、对胰岛素刺激反应等生物过程。通过介素-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来发挥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桑不同入药部位防治糖尿病的活性成分群及作用机制,为桑的不同入药部位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关系给出了参考依据。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白术-熟地黄”组方防治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轩晨, 席雨蒙, 张玉笛, 陶春鹤, 章蓝月, 曹文富,
    2021, 33(2):  304-312.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15
    摘要 ( 745 )   PDF (3003KB) ( 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白术-熟地黄组方(HBS)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通过多个数据库获取肾病综合征基因并进行功能模块分解,找出肾病综合征基因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通过文献以及数据库查找HBS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筛选出HBS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有效靶点。通过有效靶点的KEGG和GO富集分析,找出其参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并以此构建靶点-生物功能(TF)网络和靶点-信号通路(TP)网络,综合分析后得到HBS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机制网络,最后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将HBS化合物和关键靶蛋白进行对接验证。肾病综合征基因主要与细胞增殖、凋亡以及肾脏发育有关。共筛选出18个有效靶点,有效靶点主要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节有关,主要富集在IL-17、NF-κB、PI3K/Akt、FoxO、p53和Jak/STAT等信号通路上,这些信号通路是HBS调节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主要途径。此外,分子对接结果证实HBS化合物与TGFβ1、PTGS2、IL1B、IL2、IL4、IL10、TNF和CD40LG等炎性细胞因子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本研究表明HBS调控IL-17、NF-κB、PI3K/Akt、FoxO、p53和Jak/STAT信号通路上关键蛋白的表达,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改善系膜细胞和足细胞的增殖、凋亡水平,进而对包括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在内的肾病综合征病理改变发挥治疗作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四君子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研究
    张运辉, 周小青, 伍大华, 杨梦琳, 郑彩杏, 童天昊
    2021, 33(2):  313-321.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16
    摘要 ( 295 )   PDF (1908KB) ( 1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四君子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借助TCMSP数据库及Uniprot数据库筛选出四君子汤有效成分及靶点基因。通过Drugbank、Dis Ge NET和TTD数据库筛选出阿尔茨海默病的靶点基因;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映射后使用Cytoscape 3.7.1 软件构建药物有效成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使用String 数据库绘制靶点蛋白-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靶点蛋白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分析和 KEGG分析,最后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对网络药理学主要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四君子汤主要关联 AD的β淀粉样蛋白聚集、细胞凋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自噬、胰岛素代谢等;体外实验提示,四君子汤参与调控APP介导的β淀粉样蛋白聚集,Caspase-3、Bcl-2、Bax介导的细胞凋亡,MAOB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mTOR介导的自噬,以及INSR介导的胰岛素代谢等通路。综上四君子汤治疗AD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可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综述
    石斛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侯帆, 邓晓东, 钟燕岭, 张薇薇
    2021, 33(2):  322-330.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17
    摘要 ( 395 )   PDF (720KB) ( 1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斛作为传统的中药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以及养阴生津等功效。抗氧化活性在石斛的药理功能中占据重要地位,能抑制活性氧对机体的损伤,延缓衰老,预防疾病,大量研究均围绕石斛这一特性展开。本文从抗氧化活性的石斛种、评价方法与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三方面对石斛进行综述,以期为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最新参考。

    半红树植物黄槿内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蒋圆婷, 刘杨, 陈德力, 梁寒峭
    2021, 33(2):  331-341.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18
    摘要 ( 395 )   PDF (1606KB) ( 1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槿(Hibiscus tiliaceus)为锦葵科(Malvaceae)木槿属(Hibiscus)泛热带的半红树植物,具有清热止咳、解毒消肿等功效。黄槿内生菌可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化学结构,且其代谢产物中含有结构新奇的活性分子。目前,从黄槿内生菌中分离鉴定出多种内生菌种类,包括赤散囊菌(Eurotium rubrum)、团青霉菌(Penicillium commune)、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镰刀属(Fusarium sp.)真菌等。其内生菌代谢产物,主要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核苷类、蒽醌类、多取代苯类和三萜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槿内生菌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该文综述了近二十年黄槿内生菌的研究现状及其代谢产物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半红树植物黄槿及其内生菌的药用价值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石蒜碱药理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曾炳麟, 赵茹, 潘显道
    2021, 33(2):  342-351.  doi:10.16333/j.1001-6880.2021.2.019
    摘要 ( 363 )   PDF (2007KB) ( 1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蒜碱是药用石蒜科植物的有效成分之一,是重要的异喹啉类生物碱。石蒜碱拥有刚性的环系骨架、连续的手性中心、三级胺等独特的化学结构特征。同时其药理活性丰富多样,近年来,针对其抗癌、抗病毒、抗炎、抗寄生虫、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在抗癌、抗病毒方面石蒜碱表现出较大潜力,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研究。石蒜碱各种药理活性的作用机制复杂且新颖,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更好地梳理有关石蒜碱的研究进展,为其机制探讨和结构修饰提供思路,本文着眼于石蒜碱的药理活性和构效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总结。